1891年,重庆开埠,南岸成为外国资本涌入的重要口岸。一时间,大量外商来此开洋行、办工厂、修仓库,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存。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重庆开埠历史,打探南岸两处开埠遗址。
南滨路旧貌
源起
列强入侵,迫使重庆开埠
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了漫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历程。
19世纪60年代末,英国对华贸易出现了不景气,于是开辟中国西部市场以扩大贸易成为英国的战略目标。随后,英国以发生在云南的“马嘉理事件”(即“滇案”)为契机,与中国签订《中英烟台条约》要求重庆对外通商。
清政府欲凭借三峡天险来阻止侵略者入川,因此在条约中规定重庆开埠要以川江通航为前提。
然而,英国人在乘帆船安然渡过位于云阳境内的最浅险滩后,鼓动国内冒险家将轮船开入川江,上驶重庆,以迫使清政府履行开放重庆的承诺。
随后,被英国资产阶级誉为“西部中国的英国开路先锋”的英国商人立德乐,将其特制的“固陵”号轮船驶抵宜昌待发。英国商轮驶入川江必然造成川江中国木船行业的衰败,一时间川渝地区民情激愤。
最终,清政府以轮船10年内不得上驶重庆为条件,约定重庆可以开埠通商。
1890年3月,中英两国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明确规定“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无异”。
1891年3月,重庆设立海关,正式开埠。
经过
外商涌入 南岸成重要通商口岸
重庆成为清政府对外开放的第20个通商口岸,重庆海关设内关和外关两地办公,外关就设在南岸——在王家沱设卡子房,在玄坛庙狮子山设趸船验关站。重庆共11处验关点,南岸占了8处。
因南岸紧靠长江,具有十来个天然良港,有利于轮船进出,所以海关辖区大部分都在南岸,南岸涉外单位众多,海关主要业务均在南岸处理。
此外,因“甲午海战”中国战败,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至此,日本势力也伸入西南腹地,并于1901年9月取得在南岸王家沱设立租界的特权。
随着川江航道被打通,列强把国内的剩余产品,源源不断地运来重庆推销。闹钟、洋伞、香烟、染料这些闻所未闻的商品突然铺天盖地,而山城特产和丰富物资则被外商廉价收购运往其国内。
南岸与重庆市区隔江相望,具有天然的港湾和码头,加之川渝地区原料便宜、劳动力低廉,各国外商纷纷来此抢占有利地盘,开洋行、办工厂、修仓库。
迄今,南岸仍有多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洋行和工厂旧址。
开埠遗存
立德乐洋行
大量外商涌入,在南岸沿江地区设点经营,最早开设的是英商立德乐洋行。
立德乐(Archibald John Little,1838-1908)生于英国曼彻斯特,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
立德乐洋行位于南滨路上新街新码头34号,1896年,立德乐洋行落户南岸并建立起了猪鬃厂。立德乐的猪鬃厂在当地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以低价收购猪鬃,经过清洗加工,销往外国,开展进出口贸易。
立德乐洋行旧址
这个开始只有十几人的小厂,很快发展到一百多人的规模,一度垄断了重庆地区的猪鬃经营,立德乐也从中大获其利。
立德乐洋行旧址
立德乐洋行从成立之日起就在不断扩展经营渠道。1892年,立德乐开设了重庆第一家外资运输公司(即重庆有限转运公司),次年设立重庆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即利川保险公司),第一个邮政机构(当时称为“信局”),并发行了重庆最早的邮票——重庆商埠邮票。
立德乐在渝经营十多年后,将洋行全部资产转让给另一英商隆茂洋行,后又接续转让给太古洋行、平和洋行,直至1953年初被南岸区政府接管。
俯瞰立德乐洋行
立德乐洋行旧址,现存建筑5栋与山门1处,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亚细亚火油公司
亚细亚火油公司修建于1923年,位于南岸区龙门浩上新街马鞍山57号,为亚细亚洋行大班、二班(相当于经理、副经理)的豪华别墅及办公场所。
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为砖柱砖墙,一楼一底,房顶有四个坡面,阁楼上有8个天窗和5个壁炉烟囱。
房屋长约20米,宽约15米,建筑面积约900平米,整体结构保存完好。
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
该建筑外墙下原有两块碑,一块为“亚细亚界”,另一块刻有“CNC 1929 太古洋行”,石碑现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亚细亚火油公司为英资公司,系著名壳牌汽油前身,1898年开始从外国进口洋油向中国销售。
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的激烈竞争中,亚细亚公司处于强势,并在重庆经营了半个世纪之久。
直至1951年,其存货和设备被重庆市石油公司全部征购,结束了在重庆的经营活动,后来曾一度作为南岸区委驻地,现为南岸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标题:我在南岸逛文物 | 说到开埠,你知道的肯定没我多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