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是重庆大足,以宝顶山和北山为代表的一系列摩崖造像的总称。据相关资料介绍,这些造像最初开凿于唐代前期,历经晚唐、五代,至两宋时达到鼎盛,明清则略有增刻。
在晚清民国老照片的世界里,大足石刻也占有一席之地。值得首先特别指出的是,在中国,绝大多数名胜古迹最初都是由西方人拍摄的,而大足石刻十分不同,它走进影像世界,完全是中国人自己进行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足石刻在元明清三朝基本与世隔绝,西方人进入中国西部时,并不知道它的存在。而民国时期的大足石刻面世、研究,则客观上得益于抗战期间大量出色学者云集巴蜀。
这里,为了方面分享,我们根据拍摄者的不同,将大足石刻旧影分为四个部分:
一、最早的大足石刻影像出现在《东方杂志》第三十二卷第五期(1935年)上,图片总共8幅,拍摄者为刘蕴华。
二、1940年1月13日,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陈明达、莫宗江四人达到大足,进行考察,考察期间,考察团拍摄了大量图片。
三、1945年,以杨家骆、马衡、顾颉刚、傅振伦等学者为核心的考察团考察大足石刻,因1945年为乙酉年,故而该考察团也被后世称作“乙酉考察团”。关于乙酉考察团的大足石刻摄影数量,有资料显示为五六百幅左右。
四、乙酉考察团之后,零散见于民国期刊的大足石刻旧影。
原标题:老照片中的大足石刻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