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传承保护民族文化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12-08 06:29:06 来源:重庆日报

主持人:

重庆日报记者 陈维灯

访谈嘉宾:

市文旅委主任 刘旗

石柱县委书记 张华

酉阳县委书记 祁美文

彭水县委书记 石强

重庆日报消息,12月3日,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工作座谈会召开。会议提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要统筹抓好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着力做优服务、做响品牌、做大市场、做新业态,培育打造渝东南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渝东南地处武陵山脉,是我市唯一集中连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该片区如何才能统筹抓好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12月7日,重庆日报记者邀请相关部门和区县负责人做客重报圆桌会进行探讨。

高水准建设世界知名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厚重,具有文旅深度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刘旗表示,接下来,市文化旅游委将围绕建设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坚持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快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培育打造渝东南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高水准建设世界知名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

完善文旅融合发展机制。充分发挥武陵山文旅发展联盟的作用,建立政府协调和市场联盟“双推进”机制,进一步整合文旅资源,推进跨区域优势互补、密切合作。

构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主题乐园、特色小镇,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树立一体化理念,以自然风光为形、民俗文化为魂,突出“山、水”特色,融入“土、苗”文化,围绕“乌江画廊、武陵风光、生态康养”三大主题,依托“武隆—彭水—黔江—酉阳”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和“石柱—彭水—黔江—酉阳—秀山”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高质量推进全域文旅融合发展。

提升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质量。从打造世界级文旅项目和景区、特色文旅村镇两方面优化重大项目供给,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渝东南片区)建设,加快推进5A级景区创建,支持石柱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武隆文旅国际化转型升级,支持酉阳文旅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支持秀山建设“边城”文旅融合发展地,支持黔江建设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支持彭水建设民族地区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力争新增4A级以上景区18个、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4个,建成特色民族村寨26个。

扩大文旅产业融合市场影响力。通过搭建营销推广、品牌活动、产业发展三大服务平台,联动鄂、湘、黔构建联合营销机制,整合开发乌江旅游,打造跨区域精品线路,逐步树立世界级文旅形象和品牌。

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

“我们将立足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人文优势、产业优势,扬优成势、补短固强,创新实干、埋头苦干,加快把石柱建设成为全国生态康养胜地。”石柱县委书记张华表示。

准确把握生态环保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加快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持续夯实筑牢绿色本底,坚持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入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等生态项目;不断做大做强康养产业,坚持以绿色生态资源为依托,全力打好产业升级主动仗,努力打造全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基地、康养消费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产业基地、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园。

准确把握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加快推动土家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深度挖掘土家民俗、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力度,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推动创新发展,坚持突出地域性、土家民俗民风,高水平创作一批图书、影视、动漫等文艺精品,培育做优西兰卡普、摆手舞、石柱土戏、秦良玉京剧等民俗文创产品和演艺节目,擦亮土家民族文化名片。

准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加快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自身提档升级,聚焦做优服务、做响品牌、做大市场、做新业态,全力推进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万寿山5A级景区“三创”工作,加快推动“单季游”向“四季游”、“景区游”向“全域游”、“过境游”向“过夜游”转变;加强区域协同联动,依托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渝东南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加快建设武陵山区和长江三峡精品旅游线路游客集散中心,联动“两群”区县和湖北恩施、湖南张家界共创品牌、共建线路、共拓市场,共同构建“大三峡”“大武陵”旅游联动发展新格局。

立足产城景融合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酉阳县委书记祁美文表示,酉阳将坚持筑牢生态屏障、促进文旅融合战略定位,立足产城景融合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支撑,锚定“1234”战略目标,建设乌江画廊和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康养度假基地、生态农业基地、文旅创新融合示范区。

一是聚焦乡村振兴,筑牢共同富裕的根基底盘。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构建“1+9+X”产业体系,以茶油为主导产业,兼顾发展茶叶、中药材、有机米等9大优势产业和其它特色产业。创立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新增300个“三品一标”产品,以“接二连三”为突破,助农增收。

二是聚焦“两个宝贝”,塑造美丽经济的全新场景。以“一域二带三十景”为主要空间布局,办好1个峰会,再创2个5A,打造3个4A,新增4个国家级品牌,推进200个景区村庄建设,发展1000家高端民宿。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实施文化铸魂、传承、塑韵、惠民、精品、兴业、厚德“七大工程”,构筑土家文化薪火相传、千年古城魅力四射、文化地标不断涌现、全域桃花源高标建成的民俗文化生态圈。

三是聚焦“三大要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立足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人地钱技”在城乡自由流动,对高山深山实施“人房双减”,对种植养殖实施“药肥双控”,对“2江36河”全面落实“河长制”,持续筑牢生态屏障。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开展七大专项整治,运行好“酉诉即办”平台,全力打造“酉服务”品牌。

四是聚焦“四件大事”,形成区域共荣的协调格局。发挥毗邻节点作用,强化区域交通一体化引领、产城景一体化打造。加快建成让居者满意、让行者快乐的小坝新城,积极推进渝湘高铁、酉永高速建设,持续释放国企改革活力,全面实施“全域桃花源、满满幸福感”品牌理念,奋力谱写酉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彰显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我们将充分彰显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彭水县委书记石强表示,彭水将统筹抓好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一是统筹抓好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水电、页岩气等为主的清洁能源,打造35亿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以包装饮用水、果蔬饮料等为主的健康食品,打造20亿级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以中药材加工、苗医苗药加工等为主的生物医药,打造15亿级民族医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以民俗工艺品、非遗服饰等为主的特色轻工,打造20亿级特色轻工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10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以红薯、烤烟、中药材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重点的生态农业,打造3个30万级特色产业、2个100万级保供产业、1个1000万级畜禽产业集群。

二是切实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深入挖掘和传承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全国最大苗族传统建筑群——蚩尤九黎城,集中展示、传承苗族文化厚重和丰富的内涵,着力让苗族文化传承好、走出去。依托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现有山水脉络风光等,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文物古迹、传统村落、特色村寨、传统建筑等保护,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是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深化实施“旅游+”战略,依托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武陵山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持续办好办优“一节一赛”和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开发一批彰显苗族特色的文创产品,提高旅游接待和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加快建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国际知名旅游城市。

新闻多一点>>

黔江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2.3万人

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学生正在上茶艺课。通讯员 孙凌志 摄/视觉重庆

12月3日,23岁的建筑动画设计师余权在办公电脑前操作着键盘与鼠标,很快,一座3D建筑模型在屏幕上“拔地而起”,还能全方位展示建筑效果。

“虽然腿脚不方便,但我在职高学习的是数字媒体专业,只要双手灵活就能很好地工作,现在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因小时患骨髓炎而腿脚不便的余权,现在月薪8000余元,不仅没有“拖家庭后腿”,还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近年来,黔江区紧紧围绕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打造武陵山区职业教育高地。现该区有职业院校3所,面向武陵山区招生,在校学生规模突破2.3万人。

“订单式”培养,初次就业率超九成

12月6日,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为吉利汽车定向培养人才的汽修班,学生们正在学习新能源汽车电控改动力原理。目前,该区职业院校共组建80余个“订单班”,与100余家企业签订实习、就业协议。除渝东南片区外,还有来自湖北、湖南、贵州、四川、青海等10余省的学生。每年区内3所职业院校4000余名中高职毕业生可直接在对口企业上岗,在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方面,该区高职超过90%,中职超过98%。

服务区域特色产业,年培养乡土人才6000余人次

为服务区域特色产业,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开设了“黔江鸡杂”专业,同时还增加餐饮店铺管理内容,以便于毕业生走出校门就能独立开店经营。

黔江职业教育紧紧围绕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开展职业教育。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依托音乐、舞蹈等专业,与景区联合开发体验式、互动式演出;重庆经贸职业学院创新“校政企”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众创空间创办电商企业50余家,销售地方农特产品。

据统计,黔江区内3所职业院校年均开展劳动力转移、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等实用技术培训6000人次以上,培育了大量乡土人才。

职教中心年均升入本科院校300人以上

中职学生除了学习技能之外,还可以参加高考,升学本科。以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为代表的职教学校,为满足学生需求设立对口升学部,帮助学生树立升学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打牢知识基础,让不少学生能完成升学所需的知识储备。

近年来,黔江民族职教中心高考对口升学本科上线人数连续四年居全市第一名;年均升入本科院校300人以上,专科上线100%,通过对口升学和人才贯通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圆了“大学梦”。

重庆日报记者 罗芸

原标题:传承保护民族文化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