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来论 > 正文
商家售卖人民币花束遭“钓鱼”举报,“首违免罚”彰显执法温度
2023-07-16 15:07:11 来源:上游新闻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湖南一对父子在花店购买9999元“人民币花束”,隔天投诉至人民银行要求处罚花店负责人。相关部门表示,首违免罚,这一做法受到网友点赞。据了解,这对父子在全国涉及投诉400余起,产生广泛影响的“拍黄瓜”事件即因他们投诉而起。

近年来,职业举报人的种种行为备受争议。支持者认为,职业举报是社会共治,可以起到监督、净化市场的目的,但更多质疑声音则认为,职业举报的“钓鱼”行为已把举报异化成了一种牟利工具,非但起不到净化市场的目的,反而还会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

就拿新闻报道中的这对父子来说,根据媒体报道,此前,他们利用餐企销售“拍黄瓜”等凉拌菜无冷食类食品制售许可证这一由头,通过频繁举报要求餐企高额赔偿,在当地从2020年至今竟举报49次,逼得当地餐饮企业联名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不少商家认为二人是职业举报人,投诉“拍黄瓜”是出于高索赔目的的“恶意投诉”。而此次投诉“人民币花束”,从报道可知,投诉人今年5月曾到银行咨询“人民币花束”是否违法。可见,也是有备而来。

针对职业举报人的这类“钓鱼”行为,公众以及市场都呼吁相关部门在执法时应更加弹性,根据事实、性质、情节、危害程度、实际后果等因素酌情考虑,避免“小错重罚”,让中小商家得到更宽容的生存环境。

回到这则新闻本身,花店制作“人民币花束”违法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禁止故意毁损人民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爱护人民币,禁止损害人民币和妨碍人民币流通”。利用人民币制作花束,既有损人民币形象,同时反复折叠也易造成损伤,影响使用寿命,商家这样做肯定是违法的。

但与此同时,2021年7月15日施行的修订后行政处罚法,其中也明确规定,“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此次事件中,花店制作售卖“人民币花束”尚属首次,且影响较轻,符合“首违免罚”的适用情形。如果相关部门仅是根据举报内容就严格依法处罚,难免落入机械执法的窠臼。

“首违不罚”能够获得网友一致点赞,一方面是彰显了柔性执法的温度,契合了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行政处罚原则,最大限度释放了执法行为的教育功能。处罚不是最终目的,对于一些轻微违法行为,以管代罚未必就不能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首违不罚”的积极意义还在于进一步压缩了职业举报人的“钓鱼”空间,让相关举报行为更加有的放矢,发挥出积极的市场监督作用。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公众对于职业举报行为的某种担忧,保障了中小商家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这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信号与引导。

特约评论员 喻若妍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

编辑:龙春晖

责编:李洋

审核:陈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