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微信公号消息,今天要讲的故事,是关于斯普特尼克。
对普通人来说,这实在是个陌生又拗口的名字。它是俄文的音译,意思是“旅伴”。
60年前,它震动了全世界。
1957年10月4日,苏联拜科努尔航空中心。人造卫星发射塔上竖着一枚大型火箭,火箭头部,装着一颗带有4根折叠杆式天线的金属圆球。
它就是斯普特尼克一号。
图为斯普特尼克一号。
莫斯科时间22时38分34秒,火箭发射升空。
斯普特尼克一号,也就此开始它短暂而辉煌的太空之旅。
这是第一位代表人类去往太空的客人,它运行在近地点227千米、远地点945千米的轨道上。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斯普特尼克一号实在简陋。
这颗卫星的直径为580毫米,重83.6千克。在密封的铝壳内,装着一只化学电池、一只温度计、一台双频率的小型发报机。
它每天围绕地球15圈,划过天际时发出“嘟、嘟、嘟”的声音。这也是第一次,人类能从无线电接收器里,听到来自外太空的声音。
外太空岁月静好,不过地球上,已经被斯普特尼克一号升空的消息给炸开了锅。
当时正值冷战。
一个阵营在狂欢,另一个阵营在慌乱。
《人民日报》于10月7日发表社论《为苏联的伟大科学成就欢呼》。
文中写道:人类终于战胜了他们“生于斯、食于斯”的地球的地心吸引力,开辟了走出地球,走向月球、金星、火星……以至走向太阳系以外的恒星系的道路。这不但是苏联科学家的荣誉、苏联人民的荣誉,也是人类的骄傲。人类征服大自然的无可限量的智慧,已由苏联人民作出了又一个光辉的榜样。
用曾任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首席历史学家的Roger D. Launius的话说,从1957年10月5日起,唯一用来描述公众精神状态特征的恰当词语,是“歇斯底里”。
英国《金融时报》写道: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在那些由于信仰或政治近视而在许多年来一直嚷嚷苏联“落后”和虚构的美国优势的人中,引起了惊慌失措。
《纽约先驱论坛报》更丧:不得不承认,我们国家在二十世纪的史诗式竞赛中遭到了失败。
这就是“斯普特尼克危机”。
它创造了一种技术上的“差距幻觉”,为美国的航天事业、技术和科学教育项目支出的增加,以及成立新的联邦机构管理航空航天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动力。
是的,斯普特尼克一号开启了人类的太空新纪元,也为人类的太空竞赛按下了加速键。
但这些纷纷扰扰,都与它无关。
斯普特尼克一号还是兢兢业业完成自己既定的科学目标——测量并获得200-500千米高度的大气密度、电离层电子密度、温度、压力、磁场、紫外线和X射线等数据。
它在太空中一共运行了92天,绕地球飞行约1440圈,飞行了6000万千米。
1958年1月4日,它重返大气层烧毁。
在此之前,斯普特尼克二号也于1957年11月升上太空。
它呈锥形,重量为508千克。最为特别的是,它带了一位太空旅客——莱伊卡。
莱伊卡是只两岁小狗。
它身上连接着测量脉搏、呼吸、血压的医学仪器,通过无线电,这些数据可以传输回地面。
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这颗卫星无法回收。对莱伊卡来讲,这是趟有去无回的旅程。
图为斯普特尼克二号搭载的小狗莱伊卡。
有版本说,在卫星生物仓内生活一个星期之后,莱伊卡被实施了安乐死。
后来也有人透露,实际上,在刚刚进入太空不久,莱伊卡就因舱内温度过高而死去。
嘿,莱伊卡,在茫茫无边际的宇宙中,你那黑亮的眸子,可曾看到了什么?
再之后,人类航空史进入了我们熟悉的篇章。
1958年,美国发射 “探险者一号”卫星;
1967年,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联盟一号”升空;
1968年,“阿波罗8号”完成人类首次绕月飞行;
1969年,“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登月……
我国也在1970年发射了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47年过去,东方红一号依然还在太空中,依然还在一圈一圈绕地球飞行。
至今仍有天文爱好者,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寻找和拍摄那颗亮点。
图为人民群众庆贺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到今天,人类已进入太空时代整整60年。
如今回想,苏联人给第一颗人造卫星取名“旅伴”,意味深长。
村上春树曾在小说里写,俄罗斯人干嘛给人造卫星取那么个怪名字,不过一个孤苦伶仃绕地球一圈圈转个没完的可怜的铁疙瘩罢了。
但这些斯普特尼克的后裔们,确实已是人类的亲密伙伴。
它们是孤独的金属块,却也在黑暗宇宙中,带着人类的智慧与勇气,开辟前路。
原标题:60年前的今天,人类首颗人造卫星发射,开启了传奇的92天太空之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