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不够,乐趣来凑。
下场雪,大自然成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踏雪寻梅、孤舟垂钓、围炉饮酒
都不失为风雅之趣。
让我们看看古人如何风雅过冬吧。
1.数九
古人有一种颇为风雅的数九习俗,就是画“九九消寒图”。
数九的习俗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产生,而九九消寒图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从冬至第二天起,正式开始“数九”。九九消寒图一般有三种形式:铜钱型、梅花型、文字型。
铜钱型的九九消寒图上,一共有九组共八十一个铜钱,从一九到九九,每天涂染一枚铜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这样不仅便于计算日期,同时还记录下了每天的天气。
梅花型的九九消寒图,又被称为雅图。《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九尽春深。也有不用颜色染而直接在花瓣上用文字和符号注明阴晴雨雪的。
九九消寒图。
写九,是清代开始出现的。选取九个笔画为九的字,组成一句有深意的诗句,制成双钩空心字。每天描一笔,这样待到九个字都描好,刚好81天,数九寒冬也就过去了。
最著名文句应该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据称是由道光皇帝所制。另外还有其他的字句,如“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等。
2. 赏雪
古人最浪漫的冬日活动不可少了赏雪。宫装美人倚阑赏雪是一景,披蓑衣的老翁江边独钓也是一景。贾宝玉踏雪寻梅,大红斗篷映着皑皑白雪,玉树琼枝,宛若仙境,更是一景。
清代 - 孙温工笔画《红楼梦》绘全本节选。图为第五十回:史太君来芦雪庵赏雪。
飘雪之日最是安宁,也最是孤寂。在千百年前那些聊以消遣的事与物屈指可数的年代,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市井小民,凭窗观雪,在那肃穆却又祥和的气氛里,心头总是五味杂陈。岑参雪中送友,梨花般的浪漫终被马蹄印般的惆怅取代;柳宗元雪中戴笠,在全无鸟鸣人语的山谷里摆出悠闲的姿态,酝酿一腔落寞与忧郁;张岱望雪亭中,有知己铺毡对坐,有童子把壶烫酒,欢愉之外,只有隐隐作痛的故国之思最是真实。雪对人们的情绪与心事进行着撩拨与召唤,人们想尽办法借助外物从中“脱身”。何以消雪愁?可凭弦与钩。
张岱大雪中独往湖心亭赏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当然,雪由不同的人来赏,观感也大不相同。东晋年间,在一个寒冷有雪的冬日,太傅谢安正带着家族子弟读书,突然屋外的雪开始下大了。骤然增大的雪引起了众人的兴致。
于是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迅速接上:“撒盐空中差可拟。”他把下雪比作在空中撒盐,倒也有几分相似。然而,侄女谢道韫,也就是谢朗的妹妹却不这么认为,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大朵雪花随风飘舞、纷纷扬扬的样子立现眼前。
3. 饮酒
天色渐暗,屋外寒风呼啸,雪花飞舞。粗制的火炉里,炉火正旺,照亮了一旁新酿的酒,还泛着淡绿色的泡沫。阵阵酒香飘来,真想和要好的朋友一起畅饮,聊聊心里话。
1200年前一个冬天的傍晚,诗人白居易在自己的寒舍里思念旧友,度过了这样一个寒冷又温暖的冬夜,留下了千古名篇《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在白居易之前,向来豪迈潇洒的诗仙李白还作过一首嘲笑别人不肯饮酒的诗。李白好酒,古今文人雅士皆知。这多亏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其间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被李白嘲笑的是历阳县一位姓王的县丞,陶渊明是这位县丞的偶像。因为偶像每逢饮酒聚会,便以抚琴为趣,宅边种着五棵柳树,还戴着一方用来滤酒的头巾,他便效仿,抚琴、种柳、戴头巾,唯独不嗜酒。
彼时屋外下着鹅毛大雪,大地一片雪白,寒风呼啸而过,县丞设宴招待李白,李白频频举杯,县丞却不够痛快,坏了他的兴致。他便直接嘲笑人家徒有其表:“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为何寒冷的冬天总能勾起古人对酒的兴趣?宋代诗人宋祁的《冬夕酌酒》也许给出了一种解释:“尚持杯酒御轻寒。”在取暖方式比较有限的时代,又有什么比令人微醺的酒更适合给人以身体和心灵的抚慰呢?
4. 赏梅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缺乏温室栽培技术的古代,冬天是个相对缺乏色彩的季节,在寒冷环境下也能绽放的梅花,自然成为古人的“心头好”。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这样描述赏梅的场景:如在山中,则搭起一座帐篷,三面挡风,留一面观景。人们坐在帐篷中,用炭火取暖、温酒。如在园中,则设置几扇纸屏风,上面加上“屋顶”,四面设置可以开闭的窗子。如此精心的准备,都是为了在躲避苦寒的同时,能够尽情观赏梅花。由此可见,古人对于赏梅一事,实在乐在其中。
梅花如此受文人墨客喜爱,又不完全来自花朵本身,而在于人们在梅花上寄寓的情感。有人概括梅花的品格为清气、骨气与生气。清气指情趣风度的高雅脱俗,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骨气指梅花在寒冷时节盛开,“傲霜雪而斗严寒”的刚直;生气则同样源自梅花盛开的时节,先春而发,如同将生机带回人间的使者一般。
正因为有了这些人为赋予的情感,梅花才一次又一次成为诗词歌赋乃至水墨丹青的主角,成为纵贯古今的文化遗产,和我们享用至今的精神财富。
5. 垂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垂钓是消磨时间的上佳选择,特别是在了无生趣的冬日。冬钓比起其他时节的垂钓更具挑战和乐趣,垂钓者不仅要耐得住寂寞,还要耐得住寒冷。
垂钓,重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全无浮躁的心。在“鸟飞绝”且“人踪灭”的山间小溪上,可遮风挡雪的蓑衣斗笠上或已结上了一层薄薄的霜。这种头顶尖尖、周身蓬刺的打扮,让扮成渔人的诗人看起来如同褐色的刺猬,坚硬的刺甲之下往往藏着一具脆弱而易感的躯体。
从《小石潭记》就不难看出,柳宗元时常“发呆”,喜欢一个人在安静之所在独处。轻歌曼舞不足以让柳宗元在冬日里感受到快意,静谧的山水间或许更能真正地放空自己。而没有什么活动比垂钓更适合喜欢“发呆”的人。钓线浸入寒冷的水中,静待鱼儿上钩的时候,时间便真正地属于自己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或许柳宗元此番垂钓的目的本就不是“闲来垂钓碧溪上”,而是抛出了无饵之钩,等待上苍赐给自己姜尚那般机遇。
永州的雪不比北方,它更加湿润而沉重,落在山间树间,却无法染白南国的河流。在一片白茫茫的天地之中,这样一次垂钓,个中意义怕是只有柳公自己最懂吧。
6. 赏乐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岑参的“ 忽如春风”与“ 万树梨花”向来为世人称颂。其实,“ 中军置酒”四句也是反应唐代冬日军中接风送行宴饮活动的神来之笔。军营大帐内觥筹交错,弓弦舞动,一派热闹,帐外辕门落雪,一派清冷。而此四句足以说明这些笙箫管弦是帐内非常重要的“ 主角”。冬日萧索,杯中之物暖的是人的身,宫商徴羽暖的是人的心。胡琴声嘶哑而洪亮,绵长颤动;琵琶声细碎却清晰,急缓交杂;羌笛声婉转且悠扬,如泣如诉。
唐朝曾历繁盛,人们钟爱的乐器自然不似宋代呜咽的洞箫与陶埙,而是声音洪亮高昂并富有激情、指法花炫多变并具观赏价值的乐器。演奏出的曲目或宏大或靡靡,如《秦王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尽管早已失传,相关古籍文献的记载仍足以填补人们的想象。
在大漠无边的塞外,漫天飞雪早已染白了沙海,岑参帐内的乐师也许不多,但取乐的效果却是不减的。轻拢慢拈者,鼓腮换气者,抽弓压弦者。岑参与友人把乐曲和美酒一并饮下,微醺的脸上挂着笑意,暂时忘却了此后飞雪中的别离。
而在遥远的长安,雪花落上屋檐楼脊,金碧辉煌的皇宫大殿上,一众宫廷乐师排行入列,小心地演奏着每一个音符。几十把琵琶齐声弹奏,琴头镶嵌的雕花美玉本就是一道风景。弹箜篌的女子手如柔荑,在细细的竖弦上游走本就是一种艺术。君王亲击印花大鼓,云鬓花颜的妃子彩袖拂面。即便是在滴水成冰的寒天里,又如何让人感觉到凉意呢?
原标题:踏雪寻梅处 笙瑟伴垂纶——看古人如何风雅过冬~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