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乡亲的攻坚 | 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党支书伍东:产业定了 去年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
04-16 06:22:28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回访人物

重庆市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党支部书记伍东

现场回放

在2019年4月召开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重庆市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党支部书记伍东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该村的脱贫故事。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地问:你们那边交通情况如何?

伍东介绍了村里到主城走高速只要4个半小时以及村里入社公路的硬化情况。

参加完座谈会,伍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让“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并不简单,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丈量,“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使命感也更强了。”

城口县,公路修进了凉风村,为村民们带来了脱贫新希望。

“凉风村”变“暖风村”,伍东经历了这样的变化。

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是一个地处高山的偏远山村。以前,村民仅靠“地种三大坨、上山挖中药、出门下苦力”艰难度日。

曾在湖南当手机店老板、年入十多万元的伍东毅然关掉店面,回村担任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走出一条脱贫路。

一年来,凉风村努力“奔跑”,全村综合贫困发生率0.68%,实现了脱贫“摘帽”。

如今,“两不愁”已全面解决。“三保障”方面,特殊困难群体临时医疗救助1人3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6户146人,全村42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就学。

饮水

海拔2060米开辟水源,村民不再愁

在平均海拔1700米的凉风村,村民饮水一直是个难题。

过去,村民们饮水基本都靠牛拉车、摩托车,甚至是肩挑背磨到低处去取水。究其原因,是高山村难以找到稳定安全的水源。

“从根源去解决饮水问题,多少年来大家想都不敢想。”伍东说。

村民罗建清身患残疾,是贫困户,过去他家的饮水主要靠牛拉。沿着村级公路,罗建清和妻子赶着牛,50斤重的水桶带上10来个,要找到村里的蓄水池把水装满,往往需要一天时间。

所取的水,夫妻节约了再节约,勉强能用半个月。用水得“精打细算”,比如,洗澡用盆,水攒下来灌溉;洗脸的水,可以用来洗脚……人的饮水都不足,牲畜饲养自然也发展不起来。

凉风村地处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虽然这里资源禀赋足够优,但要想找到全村大部分村民用水的水源,只能往更高处去找。

在距离村委会约8公里、海拔2060米的高山上有一处水源。这里有块巨石,石两边光秃秃的,此地被当地村民称之为“二边花”。

伍东(左)走访贫困户陈发全。

伍东说,这里可蓄水80立方米,且水质达标,足以彻底解决村里的饮水问题。经县水利局多次勘测后发现,从这里取水也是唯一的途径。

农村的饮水安全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的成效。让伍东印象深刻的是,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西南地区重点解决储水供水和水质达标问题。

经过扶贫项目资金100多万元的投入后,解决了凉风村31户112人的安全饮水问题。2019年4月底,当干净的山泉水接入村民罗建清家里时,他用不多的积蓄买了一台热水器,终于可以痛快地洗个热水澡。现在,罗建清不仅生活用水不愁,牛也养了12头。

水来之不易,村民们也倍感珍惜。如今,村里成立了用水管理协会,建立了长效机制对饮水工程进行维护。

一年来,全村贫困人口“两不愁”问题已全面解决。在饮水安全保障方面,还新建人畜饮水设施7处,铺设管道12000余米,发放储水桶65个,解决了村民安全饮水问题。

住房

建卡贫困户住房保障已实现全覆盖

53岁的村民陈发全独自一人居住,他患有视力残疾,没什么劳动能力,是凉风村剩余贫困人口3户3人之一。

过去,陈发全家房子漏水,还有安全隐患。去年住进了新房,对他来说可是件大喜事!

“伍书记来了,快来坐!”4月9日,陈发全在自家门前与伍东拉起了家常。他说,自己现在的生活比以前“不晓得好到哪里去了”,虽然眼睛不好,但生活有人管、有人关心,“没有扶贫政策,我就没有现在的生活。”

住房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一年来,凉风村实现了建卡贫困户住房保障全覆盖。

伍东说,全村共精准识别贫困户47户172人,其中涉及到住房保障的有46户。46户当中,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了36户146人的住房问题,另外改造了农村C、D级危房10户,目前贫困人口住房均已保障。

陈发全的住房由周溪乡政府代建,可以说是“拎包入住”。同时,在对贫困户的帮扶中实行“一户一策”,针对陈发全的情况,采取了“5+1”的帮扶照料模式。

“1”是爱心看护岗,由邻居组成照料公益岗位,负责为陈发全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5”是乡村两级干部组成的5人帮扶队伍,负责联系村上的超市提供生活物资,帮助陈发全办理一些兜底政策业务、领取相关救助资金等。

伍东对陈发全脱贫是有把握的。从收入上看,去年的兜底政策让陈发全越过贫困线,今年在生活上对其进行必要的帮扶,才能更稳定地脱贫。

凉风村未脱贫的3户3人中,另外两个村民的年龄都是70多岁,没有劳动能力。

“我们根据两人的情况用好兜底政策,他们已由低保户转为了五保户,并被安排进入了养老院集中供养。”伍东说。

产业

确定2个主导产业,人均增收2000元

2019年凉风村实现脱贫“摘帽”,产业是主要的支撑。

“村里虽然条件差,但生态好,竹笋、野生药材资源丰富。”伍东说,过去村里产业不成规模,如今已有了竹笋和中药材两个基地,通过“党组织+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的形式来发展产业,让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

这种发展模式由党组织筛选项目,并对项目进行监管;集体经济组织来发展项目;公司对市场进行把控以及产品回收;农户以土地入股、打工等形式来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

“我们找到村里老党员、村民代表和农技专家,大家一起商量,确立了竹笋和中药材这两个产业。”伍东说,确定了产业,又带领群众流动承包地、用好撂荒地,引进龙头企业,种植中药材500亩、新增竹笋3000亩,40户建卡贫困户通过土地出租、务工、入股分红,都有了一笔稳定的收入。”

村民梁萍已经脱贫,靠的就是产业。

她在产业基地务工,每天有120元的收入,部分流转发展竹笋、中药材,再加上种植高山四季豆出售,她去年的收入接近2万元。

梁萍说,“村里的竹笋好是好,但过去不值钱,伍书记带队去跑销路,现在也能卖个好价钱了。”

在集体经济介入之前,凉风村的竹笋销售渠道不畅,村民们往往以很低的价格出售给中间商。后来,伍东带队到县城里找销路,通过企业收购竹笋,每斤单价也提高了。找到了销路且品质好,干竹笋成了“抢手货”,价格由过去的每斤30多元提升到了现在的48元。

如今,凉风村的竹笋已接近万亩规模,平均年产干竹笋6吨。当下,村民们正利用重庆高速集团捐赠的真空一体机包装竹笋,6-7月包装天麻及蔬菜,8-11月包装四季豆及中药材。

地里的经济作物经过一件件地包装,“走”出了大山。伍东介绍,去年,依靠产业,村里人均收入约6000元,新增产业部分人均增收约2000元。

农文旅

打造九重山森林公园后勤保障基地

在去年4月召开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伍东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地问:你们那边交通情况如何?

“当时我告诉总书记,现在我们到主城走包茂高速,4个半小时车程,还有一条主城到城口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当中。村里交通也便利起来,入社公路要全面启动硬化。”伍东说,一年来,村里的交通又有了新的变化。

凉风村3条入社公路正在硬化中,凉风接周双路快速便道3公里已完成,新建生产生活便道12公里,全村全覆盖路灯43盏。

交通的改善为凉风村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是高山村,站得高,要看得远!”伍东认为,凉风村地处九重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生态资源得天独厚,下一步要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走好农文旅融合的路子,帮助村民增收。

风景秀丽的凉风村,可以作为九重山森林公园的后勤保障基地打造,村里距离公园内的千年杜鹃王、千年寒冰洞等景点,车程均在半小时左右。另外,村里1700米的平均海拔适合避暑纳凉。

伍东说,下一步考虑利用培训政策,对有意愿建设大巴山森林人家的农户进行培训,对易地搬迁农户的房屋提升为大巴山森林人家接待点。现在村里已有2家农家乐在营业。

凉风村中药材基地长出木香。

在产业方面,考虑“1+2+3+3”的模式来帮助村民增收,即每户有劳动能力的家庭,确保至少有一个务工岗位;依托竹笋、中药材2个基地,确保每户至少有3亩的经济作物。

“通过持续观察村民的住房、医疗、教育情况,防止返贫。”伍东对此很有信心。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陈翔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