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英雄的足迹去战斗:杨泽明
09-27 22:24:33 来源:南岸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杨泽明6.jpg

▲杨泽明 图源 | 本人提供

川藏公路通车60多年,行走在川藏线上,你会被宽敞整洁的道路,平整的边坡,等宽的路肩所吸引,但道路的舒适,离不开养护管理。

我叫杨泽明,1976年2月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983年调入西藏军区工兵十五团五连任排长。

1983年8月的一天早上,通讯员聂治急冲冲地跑来:“杨排长!指导员请你马上去连部”。已经有8年军龄的我感觉有大事发生了,一边喊报告,一边快步走进连部。龙万贵指导员表情严肃地说:“杨排长,连里刚刚接到营长命令,川藏公路通麦迫龙桥路段昨天发生特大泥石流塌方,要求我连组织抢险突击队前往抢险。你是铁道兵出身,懂工程,连党支部决定由你来组织抢险突击队,今天准备,明天出发!”

此时,脑海里立刻闪现出之前的一则报道:1967年的8月,原成都军区联勤部某汽车团副教导李显文等10名同志,从成都出发前往西藏执行战备运输任务。刚刚行进到西藏迫龙山路段,道路发生了严重的塌方,行程受阻,车队无法前行。他们用铁铲挖、用手扒、用肩推,从泥石流中扒开了一条简易通道,勉强驾车艰难前行。但突然塌方加剧,险情扩大,一场特大泥石流山崩发生了。李显文等10名官兵连人带车被推进了迫龙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被中央军委授予“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的荣誉称号。

思绪又瞬间被拉回现实,灾情就是命令!“敬礼!坚决完成任务!”

军令如山倒!第二天天还没亮,我们便在营部田副教导员的带领下出发,日夜兼程赶到了大塌方现场。

每年的8到10月,正是西藏的雨季。当我们到达通麦迫龙山桥时已是深夜,四周一片漆黑,迫龙桥已不见踪影,车灯照去,方圆百里都无人烟,只听见浑浊的急流在咆哮、在怒吼!连续行军赶路的战士们没吃完干粮就睡着了。等到天亮,战士们才安装帐篷,安营扎寨。干部们抓紧时间勘察现场,制定抢险方案。

我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安全。现场不断塌方,山上的巨石像猛虎下山一般翻滚下来,轰隆轰隆的吼声震天,公路被覆盖、被冲毁。

面对灾情,我们毫不畏惧。我们要踏着“十英雄”的足迹去投入战斗。抢险中最危险最不安全的地方,干部上!抢险初期的关键是在迫龙河上架便桥。但泥石流的特性就是泥沙石头和稀泥混合奔流,河床与雨季随时会发生变动,因此架桥的关键是向河对岸抛出第一根钢丝绳。

河对岸距离近百米,抛线必须要涉入河中央,十分危险!因为随着天气的变化,河水随时可能上涨。河水底部又是松动的,站立在河中央的人随时都有被泥石流卷走的危险。

副排长、班长、副班长和战士们个个奋勇当先,争着要上。怎么办?正在大家争来争去时,我以突击队长的口吻命令:“立正!稍息!别争了,我来!”

战友们用长麻绳系在我的腰上,我扛着钢丝绳趟入河中,战友在岸上边放边拉。在我慢慢趟入河中央时,水深至腰,人在不停地晃动。

“一二三!”

“一二三!”

……

经过好几次的试抛,我最终成功地将系着钢丝绳的麻绳抛到对面战友的手上。就在此时,我突然感觉身体在下沉,连忙大吼:“拉!”当战友们把我拉上岸时,只见河水猛涨,如脱缰的野马向雅鲁藏布江方向咆哮而去。

不怕艰难,不畏牺牲是军人的一贯作风。每当面临困难、危险时,战友们在心灵深处就会想起“川藏线上十英雄”,大家都默默地以十英雄为榜样,踏着他们的足迹去与泥石流作斗争,与大塌方作斗争!

我们提前5天完成了抢险任务,保障了川藏线运送退伍老兵任务的顺利进行。我也因抢险有功,荣立军区三等功。这件事情得到了战旗报、西藏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也让我感到了军人的光荣和自豪。

老兵寄语:祝福祖国强盛,再强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