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 > 正文
生鲜电商平台“我厨”暂停服务 卖菜这件小事,为何这么难?
12-11 12:57:50 来源:上游新闻综合

主打净菜配送服务的生鲜电商“我厨”官网和App均已暂停服务。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厨的运营主体为我厨(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注册资本约9172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食品生产,食品销售,销售自产产品,食用农产品(粮食除外)的批发等。公司由易果生鲜的运营主体上海易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全资控股。

8da3c392a5de9dbfcfbff81cfba55bc7.jpg

生鲜电商屡战屡败:买菜这件小事,为何这么难?

最近一段时间,生鲜电商市场“开开关关”好热闹。

11月底,诞生于安徽的生鲜电商“呆萝卜”因资金链断裂、拖欠供应商货款,陷入关店风波,位于合肥、南京、芜湖、马鞍山等多座城市的千余家门店歇业。直到前天,“呆萝卜”表示,将在安徽开业100家门店重新起步。

几乎在同一时间,生鲜电商“妙生活”关闭在上海的所有门店。另一家在上海运营的、主打净菜的生鲜电商“我厨”也被发现处在岌岌可危的状态:官网和APP上供应的产品种类大幅缩减,截至记者发稿,仅剩71种,而且以长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为主,生鲜产品所剩无几;官方留下的联系电话和客服专线或是暂停服务,或是无人应答。

可是,生鲜电商依旧不乏新加入者。12月6日,上海苏宁宣布开启菜场业务,社区里的“苏宁小店”增添蔬菜柜台;再早些时候,“盒马”率先在上海开出“盒马菜市”,新增散装蔬菜、禽肉等农产品。“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美团买菜”“食行生鲜”等主打“线上买菜”的生鲜电商也纷纷增加布店数量和推广力度。

一边是歇业和缩减,另一边是开门大吉,生鲜电商来到了“十字路口”?

“四大痛点”困扰生鲜电商行业

消费者对价格敏感所导致的定价难、损耗难以有效控制、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同质化竞争造成消费者黏度低,是生鲜电商特别是“线上小菜场”的“先天不足”。

一是定价难度较大。陈先生说,生鲜产品的议价空间并不大,即便是高附加值的生鲜产品如进口海鲜等,与普通电商平台上的标准化产品相比,因涉及更高的采购、仓储、运输成本,利润率也不算高。“一个可以透露的数据是,之前我厨提供的净菜已属高利润产品,但毛利率不超过20%,而普通餐饮企业的毛利率在30%左右。”

二是损耗管理不容易。生鲜产品保质期短、仓储运输难度大。有数据显示,生鲜电商的损耗高达30%。在实际运营中,还有更复杂的问题。“品种或进货量少了,消费者会觉得产品不够丰富,平台的吸引力会下降;进货多了,门店又消化不了,损耗增多,成本上升。”一名妙生活的前员工透露,其所在的妙生活门店经常出现高损耗,比如店长向公司总部申请一定的采购量,但配送到店的产品数量是申请量的一两倍,门店无法及时消化,直接成为损耗。

三是配送成本居高不下。在生鲜电商市场中,运费高低向来是竞争砝码。之前,不少生鲜电商推出无门槛免费配送,即使消费者只买一把葱,也能免费配送上门。但现在,大部分生鲜电商推出有条件配送服务,比如消费满数十元才免运费,或者由用户支付每单5元以上的配送费。同时,越来越多的生鲜电商引入前置仓模式,希望产品离消费者近一些,尽可能减少运输成本支出。

此外,同质化经营严重,对消费者黏度低也困扰着生鲜电商。大学毕业刚工作的李小姐尝试过多家生鲜电商,“总体服务差不多,很难说哪家特别好。有的生鲜电商看起来配送门槛低,适合单身族选购,因为买多了吃不掉;可问题是这家平台所有的菜都是大包装,买一包要吃好几顿,让人没了食欲。有的生鲜电商虽然销售一人份或两人份的小包装,但配送门槛高、产品种类少,买了一两次后觉得缺乏新意。还有的平台产品质量不稳定,今天的肉新鲜,明天的菜不新鲜,感觉品控有待提高。”李小姐在线上买菜一年多,直到现在也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家。

“高频刚需”市场仍有较大潜力

生鲜电商“高频刚需”的特点有延伸价值,在流量越发稀缺的今天,平台如果能通过生鲜产品获得流量,就意味着获得了销售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的机会。

白领徐女士曾是我厨的忠实用户,“我不擅长厨艺,今年初,家里老人生病,孩子又小,顿顿吃外卖不适合,我就通过我厨买净菜,送货上门,直接下锅。虽然价格高些,但还能接受。”听说我厨陷入经营困境,徐女士有些意外,特地打开APP查看,“比年初时品种少了好多。挺好的模式,为何会做不下去?”

业内人士认为,从我厨的发展可以看出生鲜电商市场的两面性:一面是有需求的消费者;另一面是与成本、种类相关的经营挑战。不过从整体看,生鲜电商有市场,而且空间不小。

“生鲜电商一直被认为是电子商务市场的蓝海,而且市场越来越细分。将易果生鲜、天天果园、本来生活等生鲜电商的经营方式与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美团买菜等比较可以发现,前者在行业中创造出线上销售生鲜产品的模式,后者则强调线上线下联动,主打的产品种类可能不如前者多,但与一日三餐更密切,还提供即时配送服务,类似‘线上小菜场’,是新零售时代的产物。”在生鲜电商行业摸爬滚打5年多的陈先生认为,最近“故事”较多的主要是“线上小菜场”,这类生鲜电商与消费者的生活更密切,所以得到的关注度更高。

王琦也是生鲜电商行业资深从业者,他认为“线上小菜场”优势明显,“与其他产品相比较,生鲜产品消费频率高、市场需求量大。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的习惯在变,比如年轻的消费群体更习惯网购,不愿或无暇去传统菜场,这类电商满足了需求;同时,消费能力也在变,高附加值的进口生鲜产品、特色生鲜产品、净菜等不乏追捧者。此外,生鲜电商‘高频刚需’的特点有延伸价值,在流量越发稀缺的今天,平台如果能通过生鲜产品获得流量,就意味着获得了销售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的机会。这也是阿里巴巴、美团点评、苏宁易购等行业巨头纷纷卖菜的原因。不难发现,它们在销售生鲜产品时,也会推荐其他非生鲜类产品。”

咨询机构的数据也验证了生鲜电商市场的快速发展。艾媒咨询称,从2016年至2018年,中国生鲜电商整体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18年市场规模已突破1000亿元,预计今年市场规模能突破1600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更乐观:2018年我国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达2103.2亿元,2019年市场交易总额可突破3000亿元。

综合证券时报、36氪、新华网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