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2019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
142项成果获科学技术奖,包括自然科学奖24项、技术发明奖4项、科技进步奖114项。其中“高温伏旱区高品质杂交水稻渝香203的选育及产业化应用”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李经勇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专家李经勇是该项目的牵头人,他对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说,“渝香203”是重庆首个国颁二级高品质香型优质杂交稻,目前已在长江中上游七个省市推广种植1100多万亩,新增稻谷30多万吨、经济效益37亿元。同时该品种已注册成为大米品牌,并亮相超市。
新品种的育成通常需要8到10年的时间,而“渝香203”这一品种新成果育成,花费了李经勇和同事们十二年的时光。
1989年,李经勇从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毕业后,进入重庆市作物研究所(现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中稻、再生稻栽培技术研究和品种选育。
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限制,重庆产的稻米总被视为“劣质米”。“那时候的米品质差,吃在嘴里满口钻,”李经勇回忆,当时重庆没有一个国颁二级优质米品种,国颁三级也没有。
为改变这样的状况,他和同事于1994年开始进行水稻育种研究,将优质稻材料创建与品种选育作为主攻方向。
由于重庆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为加快品种选育工作,李经勇就像“候鸟”一样,每年8月就到海南再种一季水稻,第二年3月回到重庆继续开始播种,两地来回奔波,一年当做两年用。
2006年“渝香203”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重庆高温伏旱区第一个国颁二级优质杂交水稻,结束了地处西南高温伏旱稻区的重庆没有高档优质杂交水稻品种的历史。2010年,“渝香203”通过国家国颁二级优质杂交水稻审定。
从业三十多年来,李经勇一直奋战在科研和农业生产一线,先后主持、主研“水稻强再生力品种资源(材料)的引进与利用”“再生稻栽培技术规范”“再生稻高效生产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香型优质杂交稻’渝香203’节本高效栽培示范”等各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40多项,通过国家、重庆等审定“渝香203”“渝优7109”等优良品种21个,鉴定“渝香813A”和“渝恢2103”等亲本材料12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6个,注册了“渝优”等商标,获国家授权专利6项。
谈及未来计划,他称:“虽然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有了好吃的品种,但关于水稻满足人们吃好、吃健康的研究还远没有停止,我一直在路上。”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韦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