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板块再度疯涨,原材料涨价潮12月持续上演!向来采用三元锂电池的蔚来承包宁德时代一条磷酸铁锂电池生产线。与此同时,吉利、长安汽车等纷纷布局换电站。不仅如此,各大车企与其他友商、科技公司、互联网大佬的频频联姻,进军高端电动汽车,也让2021新能源汽车这场大戏多了不少看头。
锂电池价格“狂飙” 有人推固态电池 有人悄然谋划自主研发
众所周知,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占到整车成本的40%左右。伴随全球新能源汽车出货量激增,锂电池相关原材料资源价格不断推高,供需更为紧张。
截至2020年最后一周,锂产品全面涨价,其中金属锂上涨至47.50万元/吨,涨幅2.15%;碳酸锂跳涨至5万元/吨,涨幅6.38%;国产氢氧化锂价格4.90万元/吨,涨幅2.08%;三元材料涨幅在1%-1.5%不等;六氟磷酸锂电解液报价11.00万元/吨,涨幅2.33%。
数据显示,2020年,受益于中国和欧洲的旺盛需求,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300万辆,同比增长35.7%,渗透率3.5%。有机构预计,中国、欧洲和美国市场2021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分别达212万辆、199万辆和40万辆,全球销量为470万辆,同比增长接近60%,动力电池需求240GWh;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500万辆,渗透率增至16.7%。
在此背景之下,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市值一年上涨5600亿元以上,涨幅超过226%,突破8100亿元,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跃居福布斯中国2020年中国汽车富豪榜的榜首。
不过,众多新能源车企显然不会“坐以待毙”。从刀片电池到无钴电池,再到石墨烯电池,中国动力电池技术之争频频。
目前来看,三元锂电池仍是动力电池市场的主流,但一些主机厂开始“倒戈”。中汽协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13%,而三元锂电池装机量同比下降8%,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的装机比例已经到了7:10。
去年3月29日,比亚迪正式发布“刀片电池”技术,并高调声称“刀片电池”具有安全性能好、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高等优势。作为大幅优化了电芯单体和模组结构的磷酸铁锂电池,刀片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传统磷酸铁锂电池提高50%以上,成本能下降20%-30%,放电倍率将大幅提升,寿命长达8年120万公里。这也引发了作为国内三元锂电池的主要制造商宁德时代隔空“回怼”。
2020年5月18日,脱胎于长城汽车的动力电池制造商——蜂巢能源,正式发布了两款新型无钴电池,续航里程达到800公里。从明年下半年开始,蜂巢能源的两款无钴电池将会陆续量产和应用到长城汽车旗下的新能源车产品上。
广汽新能源埃安车型所采用的全球首个石墨烯超级快充电池、硅负极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其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
1月9日晚,蔚来汽车NIO Day 2020上,发布150KWh电池包,该款电池包采用的是先进的固态电池技术,实现50%的能量密度提升,能达到360Wh/kg的超高能量密度。而搭载此容量电池组的ET7续航将超过1000km。
特斯拉则一边采购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松下4680新电池,将LG最新一代的超高镍NCMA电池列为“新宠”,一边又在悄然谋划自行研发生产。有媒体报道称,特斯拉正在进行一项名为“road runner”的项目,试产干式电池。此外,特斯拉还出于各种原因“绕过其电池供应商”,直接采购锂电池原材料。
与特斯拉不谋而合的还有宝马、大众、通用等。据悉,宝马之前在德国慕尼黑成立了“电池中心”,并计划于2022年开始运行。大众汽车收购了中国电池制造商国轩的部分股份,还与瑞典北博尔特成立了合资企业。同时他们还在大量引进电池方面的人才。通用汽车公司也与LG能源成立了“Altium Cels”公司。
另外,长安、吉利、蔚来等也纷纷布局换电站,以期通过车电分离的换电模式,来“避开”动力电池成本高企,快速衰减,充电慢等问题。在去年9月,一周之内,长安汽车首个换电站在奥体中心开启试运营,吉利换电站在礼嘉落子。
频繁跨界造车 互联网等企业助攻 联手进军高端电动车
与此同时,跨界造车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界,互联网巨头、科技公司的跨入造车行业,却越来越密集,对生而就为新能源汽车的造车新势力更是情有独钟。始于2014年的造车新势力在经历了获取“准生证”、补贴政策“退坡”、交付瓶颈、传统车企与特斯拉双面夹击,“垂涎”科创板等生死时速后,在2020年迎来大规模的顶级互联网资本的选边站队。
2020 年6月底,理想汽车获得5.5亿美元D轮融资。其中,美团领投5亿美元,李想跟投3000万美元。在此之前,2019年8月,王兴个人出资2.85亿美元,美团旗下龙珠资本出资1500万美元,共计3亿美元参与理想C轮融资。至此,“美团系”在理想汽车上已持续投入了8亿美元,持股比例超过20%。美团创始人兼CEO王兴,直接、间接持有理想23.3%股份,超过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21.3%)。
同样,6月19日,美国证监会披露,腾讯通过全资子公司黄河投资买入蔚来汽车168万股美国存托股(ADS),斥资1000万美元增持蔚来。截至7月13日,腾讯控股对蔚来持股比例增至16.3%,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同年8月3日,据36氪报道称,小鹏汽车再次获得超3亿美元融资,由阿里巴巴集团领投。尽管小鹏和阿里都予以了“不否定”的表态,但这多半并非“空穴来风”。而这一轮融资一旦“实锤”,则是阿里第三次加注小鹏汽车。
对互联网巨头们来说,造车已经成为他们布局自身生态,承载更多线下场景的新战场。麦肯锡预测2025年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9万亿美元,而摩根斯坦利估算,未来自动驾驶汽车60%的价值将源于软件。
不止是造车新势力,宣称“绝不造车”的华为也步入了“造车”行列。去年11月14日,在首期央视《第一发布》节目现场,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首度透露,企业正与华为、宁德时代携手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智能汽车品牌,其联合打造的首款产品,即将进入量产阶段。其中包括一个全球领先、自主可控的智能电动汽车平台,一系列智能汽车产品和一个超级“人车家”智慧生活和智慧能源生态。
2020年11月,阿里与上汽官宣合资造车,首轮融资达到100亿元。苹果也正与现代汽车集团洽谈自动驾驶电动车的合作事宜,计划将在2024年量产。
时间步入2021年,这种对新能源汽车的热衷依旧未减。
停摆了半年之久的拜腾,终于迎来了“白衣骑士”。1月5日早间,富士康科技集团在官微宣布与拜腾汽车、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定,推进拜腾汽车首款车型M-Byte的量产制造工作,并拟在2022年第一季度前实现拜腾首款新能源汽车整车M-Byte量产。
1月11日,百度、吉利控股集团签署协议,将共同组建智能电动汽车公司,新公司将由百度发起主导,独立运营,吉利控股集团是目前除百度外的唯一资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各大互联网巨头、科技公司等加速拥抱新能源汽车,不仅是对自身生态布局的加码,更是打造对竞争对手对决的新武器。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严薇 实习生 宋沁泽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