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即将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了本届参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重庆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易小光在接受记者的独家采访时候表示,今年两会他的提案就是《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建议》。
易小光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要素对推进生产力进步作用巨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科技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优化高效配置、有序自由流动和深度融合。为此,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技术成果、创新人才和创新资金要素的无障碍流动以及创新主体的共建共享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易小光认为,加快促进成渝地区科技创新要素市场一体化意义重大,既是适应全球创新网络体系发展新趋势的需要,也是顺应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发展经验的要求,更是适应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和实现国家战略定位的需要。
在提案中,易小光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成渝两地注重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加快创新主体培育。2019年,川渝地区共有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8810家,高等院校184所,科研院所200个,共有国家高新区1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12个等众多国家级创新载体。但是,科技资源布局分散,自成体系,资源配置共享不足,缺乏区域内有效联动和互动。
成渝应当推动成渝地区创新主体合作,共享科技创新资源。包括积极落实《川渝科技资源共享合作协议》,支持两地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大力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科技型企业。同时打造成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尽快整合两地科技资源,统一数据标准,建设川渝科学数据中心。两地应共建创新研发平台,采取“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等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共同争取落地更多国家大科学装置。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支持科研机构联合企业打造中试基地,促进成渝地区科技成果中试和熟化基地在区域内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的开放共享。策划建设川渝合作众创空间、中小企业孵化园等双创平台,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二)推动创新人才市场一体化
成渝地区分别通过推动人才强省战略、人才强市行动计划,打造西部创新人才高地。截至2019年,成渝地区共有“两院”院士78人,国家“千人计划”464人,人才总量约1270万人。但是成渝地区仍然属于人才匮乏地区和人才流失严重地区,“双一流”高校数量少,高校毕业生流失率约30%。
易小光认为,成渝地区需要在引才、用才、留才和环境打造方面协同发力。一是共建创新人才特区。探索共享海外人才联络机构、联合共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联合制定“一带一路”高端科学家引进计划和“一带一路”国家青年科学家计划。有侧重的引育一批“塔尖”“塔身”“塔基”人才,推动高校毕业生“出了大学城、留在科学城”。二是打造科技人才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共同建设成渝地区统一标准的各类人才信息库,定期发布区域人才市场供求制度。探索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连接的人才评价方法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整合“天府英才卡”“重庆英才服务卡”,推进科技人才互认互通,实现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互认、构建科技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三是加强人才培育与交流合作。合作组织学术讲座、创新比赛等,培养专业化、市场化人才队伍。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建设,探索培养方案互通,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交流和短期访学。共同争取将“双一流”培育建设学科的地方属高校纳入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
(三)推进创新资金市场一体化
近年来,川渝地区的R&D经费投入总量日益提升,已经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研发创新投入体系,科技金融生态逐渐完善。2019年,四川省有各类创投机构295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超过100亿元;重庆的政府引导基金规模超过200亿元,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的区县已实现全覆盖。但是成渝地区的创新投入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针对科创企业的定制化金融产品欠缺。
成渝地区需要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推进创新资金在川渝地区的流动效率。一是建立成渝地区科技合作基金。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成渝地区科技合作投入力度,争取由中央和川渝政府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科技合作基金,持续投入具有共同优势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研究。允许科研资金的跨省市使用。二是推动科技金融联动发展。探索在成渝地区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扩大风险补偿基金规模和合作银行范围。鼓励成渝各地银行科技创新信贷产品互惠互享。三是共建新型科技金融服务机构。联合争取国家支持,争取通过股份制组建成渝科创银行、成渝中小微科技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公司、成渝地区科技金融路演中心等科技金融机构。
(四)推进技术要素市场一体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第四大技术交易区域市场。2019年,重庆市和四川省技术合同交易额1366亿元,占全国的6.1%。但是成渝地区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与产业发展的空间整合度不高,技术市场交易额规模总体还较小,仅占京津冀地区的20%。
成渝地区应当在技术联合攻关、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易、共同促进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促进技术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一是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成渝两地的现有主导优势产业,以及未来先导产业发展方向,联合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合作申请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共同开展关键核心共性技术产业化应用转化,推动形成区域创新示范引领。二是打造成渝地区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以川渝共建、服务西南、辐射西部、连接全国,推动建设成渝地区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打造成渝地区技术市场联盟,推进组织机构一体化、平台建设一体化、技术交易政策标准一体化。三是协同构建跨区域技术交易与成果转化机制。共建通行通用的技术成果评价标准,构建科技成果科学定价机制。共建技术市场交易和技术转移服务联盟。通过开展成果托管、协议定价、挂牌交易等技术交易活动,探索技术入股等股权交易模式,提供技术交易咨询等集成化服务。四是协调推进国际内外技术合作交流。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联合争取在成渝地区布局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做大做强西部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匈牙利技术转移中心(重庆)等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共建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联合推进成渝地区国际专利申请。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陈瑜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