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沉没109年,泰坦尼克号仍是当之无愧的工业革命神迹。
1912年4月10日的午后,这座长达269米、高达53.3米(有10层甲板,约17层楼高)的巨轮,在一片沸腾中开启了它的处女航。
它是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游轮,泳池、舞厅、壁球室、健身房、咖啡馆等等一应俱全,极尽奢华,开票时一票难求。一些名流与富豪,甚至把乘坐泰坦尼克号当作一次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机会。
然而,这座号称“永不沉没”的巨轮在处女航中就遭到厄运,2224名船员及乘客中,只有705名幸存者。
鲜为人知的是,这些幸存者中有6名中国人,他们在这场船难中艰难逃生,却被美国驱逐出境,在随后的命运中被歧视和污名化,在长达百年的历史中被遗忘,无人知晓。
用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话说,关于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的故事,“被洗刷,被隐藏,被删除”了。现在,是时候去还原、正视这段历史的真相了。
01
卡梅隆执导的《泰坦尼克号》结尾有催泪一幕:
杰克和露丝抓住一块救命的漂浮木板,但这块木板只能容纳一个人,杰克把生还的机会让给露丝,自己浸泡在冰冷的海水里。
卡梅隆透露,这一幕的灵感来源,便是来自一位中国幸存者。
他有强迫症,他对泰坦尼克号做了大量史料研究,在影片里安排了很多真实的历史人物,他们在生命最后几天的轨迹,几乎与电影的呈现完全一致。
在1997年上映版的《泰坦尼克号》里,就有一个华人的身影一闪而过,又因为结尾被删,没人注意到他的故事。而在后来的加长版里,卡梅隆将这位获救的中国乘客的删减镜头补了进来。
所有乘客名单中,这位中国人叫Fang Lang,时年26岁。在1912年4月10日这天,他和另外7位中国同胞一同在英国登上开往美国纽约的泰坦尼克号。
那么这8个中国人是谁?他们为什么会出现在英国,又为什么踏上去美国的游轮?
那时,中国被卷入全球化浪潮中,许多中国人不得不出国求生。
泰坦尼克号诞生的1912年,欧美劳工运动轰轰烈烈。那年2月,英国煤矿工人大罢工,造成各路航线劳动力短缺,这8位来自中国的司炉工被英国公司临时调往南美,被送上了泰坦尼克号。
他们8个人共用一张票价56英镑的船票,坐最便宜的三等舱。等到了美国国境,他们将被转到阿特那号上继续担任司炉工,而工资只有白人船员的五分之一。
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偷渡客,而是泰坦尼克号三等舱的合法乘客。
可不幸的是,轮船出事了。
02
4月14日23时40分,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
50分钟后,救生艇陆续从船上放下;再过两个小时,高耸的船尾完全消失,泰坦尼克号彻底沉入海底,1514名船员和乘客葬身于冰冷的大西洋深处。
沉没后一个多小时,得到求救讯号的卡帕西亚号赶到失事海域。也就是说,那700多名幸存者至少在海洋中飘荡了四个小时才迎来救援。
1912年4月18日上午,纽约下起了大雨。
雨中仍有几万人等候在码头,当然他们等的不是泰坦尼克号,而是载着幸存者的卡帕西亚号。过去几天内,泰坦尼克号失事的消息传遍全球,这些人赶来码头见证历史。
当时,几乎所有卡帕西亚号上的幸存者都被送到了纽约港,而那6名中国幸存者,刚刚目睹了两名同伴遇难,上千人在海水里挣扎和死去,还没有喘息的机会,便因为《排华法案》而在24小时内被美国驱逐出境。
十九世纪中叶,无数华人移民加州“淘金”,华人成为美国劳工的重要来源,也是美国西部大开发的中坚力量。
后来各国移民增多,华人却因为劳动力廉价又拼命肯干,被当地白人和移民认为扰乱了市场,同时华人的造型打扮、文化习俗等,被歧视和污名化,被认为是丑陋和落后的象征。
由此衍生的“黄祸论”也在随后大行其道,该论调认为野蛮落后的黄种人威胁到了白种人,白人应该联合起来抗击。
这股汹涌的排华风潮促使美国在1882年签署了《排华法案》,宣布“绝对禁止华工入境”, 也极大削弱了在美华人的影响力。
也因为这部法案,这6位中国幸存者不仅没有得到基本的救治,也无法像其他乘客一样踏上美国的土地。
他们随着另一艘船继续驶入大西洋,在随后的人生中承受着“卑劣者”的莫须有罪名。
03
幸存者陆续登岸,他们的故事也相继被报道。
而这些报道中,那6位幸存的中国人却被严重污蔑了。
卡帕西亚号登陆当天,《纽约时报》便发文:“有些故事谈到了中国司炉工的狂乱行为,他们纵身从甲板跳进救生艇,踩上了艇里的一些女人。”
次日的《丹佛邮报》上,一位幸存者自行脑补:“司炉工偷偷跑到甲板上,躲进救生艇……他们中有一些中国佬,他们甚至拒绝划桨……”
而《纽约时报》发表的这篇《中国偷渡客》更是满纸荒唐言——
“这6个中国人拿着披巾把自己遮起来,让船员误认为他们是女人,黑暗使得他们成功躲过别人的审视,直到他们被救上卡帕西亚号,才知他们是中国人……”
“当他们抵达纽约后,人们发现他们居然毫发未伤。就生还比例而言,中国人的生还比例是泰坦尼克号上各民族之冠……”
然而事实的真相,并非如此。
在《泰坦尼克号》加长版里,卡梅隆把“拿着披巾把自己遮起来”的这段,融到了电影里,颇具讽刺意味——
影片中,三等舱的乘客丹尼尔·巴克利,假扮女人披着长头巾,跟着混乱的人群跳进救生艇逃生。后来两名军官举枪命令他下船,他撒谎说发明家、大富豪阿斯特四世的夫人怜悯他,才给他披上的头巾。
这段故事被却被移花接木到6名中国幸存者的身上,被多家西方媒体污名化。
这些报道,把他们刻画成自私冷漠、贪生怕死、瞒天过海的丑恶形象。
然而,面对种种污蔑和抹黑,语言不通、没有社会地位的他们无处伸冤,只能在异国他乡为了求生而选择沉默、隐忍和被遗忘。
04
卡梅隆悄悄埋下了一个“彩蛋”。
在《泰坦尼克号》中,他邀请好莱坞著名的华裔3D数码影像制作设计师林凡,客串了“Fang Lang”这一华人角色;如今,他又主动担任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人》的监制。
《六人》是由英国导演罗飞与历史学者施万克耗时6年,踏遍北京、香港等全球20多个城市、考证了无数史料拍摄而成的。
影片首次详细披露了8位中国人在泰坦尼克号上的轨迹,以及其中6位幸存者此后的人生命运。
曾被西方污名化的中国幸存者的故事,也随着《六人》的上映而揭开了被隐藏上百年的真相。
原来,那位“Fang Lang”的中国幸存者真名叫方荣山。落水后,他靠一块门板支撑,最终等到了14号救生艇,被五副洛威等人救起。
其余的5名中国幸存者呢?其实最开始获救的是一等舱和二等舱,三等舱的人们刚开始并不知道船要沉,知道后又发现舱门被锁住了。
后来三等舱的门被打开,人们蜂拥而出,5个中国人跑到甲板上,齐心协力将一条破的小船抛入大海,后来又幸运遇到了救生艇。
而他们能上救生艇的原因也很讽刺,最早得到逃生机会的富人们过于慌乱,救生艇还没坐满人就被放到水里,这反而给几名中国幸存者留下了位置。
在《幸存者讲述的泰坦尼克号故事》里,就有讲述救助几名中国幸存者的短暂经过,只是史料严重缺失。
而这一次的《六人》里,罗飞和施万克还原了完整的事实真相。
两年前,罗飞与施万克来到方荣山的家乡广东台山,见到了方荣山的远房亲戚们。他侄子至今记得,方荣山每年都会给家乡亲人写信和寄钱,有一年他收到了方荣山寄来的一首诗,诗中写道:
“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根木棍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几个,抹干眼泪笑呵呵”。
05
在《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一书中,作者程巍也有写过关于英美污名化中国幸存者的来龙去脉。
海难发生后,美国媒体最初“炮轰”英国,毕竟船是英国人造的,也是英国人开的。
英国媒体为了洗白,就编造了一系列关于“绅士精神”的故事,也就是大家看到的《泰坦尼克号》里绅士礼让妇女和小孩的场面,只不过他们夸大了这种精神。
然而没多久,英国和美国媒体开始合伙起来渲染这种“骑士精神”。原来,泰坦尼克号所属白星公司,而公司的实际掌控者是美国摩根财团掌门人 J.P.摩根。
两国媒体搞合唱,吹嘘他们国家的“绅士风度”,也要立一个反面教材,以此形成鲜明对比。
而在他们鄙视链顶端的中国人自然成为不二之选,尤其是在他们眼里,8个中国人中6个幸存,这个比例太高了……
在英国的报道里,有的说中国幸存者躲到救生艇的座位下逃过一劫;有的说他们在最后一刻跳上救生艇,军官怕伤到妇孺而没有开枪;还有的说,那两名遇难的中国人是因为躲到救生艇座位下而被压死的……
面对抹黑,不会说英语的6名中国幸存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会被用这样的方式记录。即便是知道,他们也是有口难辩。
随后的人生里,他们只能任由脏水往自己的身上泼,背着这口不光彩的黑锅负重前行。
06
时代的洪流中,他们刚从一场灾难中逃出来,又被推进另一场灾难。
一战时期,英国大量招募华工,他们被放到前线挖战壕、修铁路、运粮草和清地雷,地位微乎其微,有华工甚至因为进了所谓“英国人的专用厕所”而被惩罚。
这6位中国幸存者,被辗转多艘商船卖力,成为一战时上万名为英国效力的中国水手中的成员。
一位叫李炳的中国幸存者,一战后来到加拿大投靠叔侄,一生未娶。
方荣山的两位朋友,钟捷和林才本打算一战后去美国淘金,不料不久后因肺炎死在商船上。
而方荣山则在英国商船工作了八年,直到后来入境美国,在美国落户娶妻生子,直到去世。
在《六人》里,方荣山是进取心和自尊心很强的人,尽管只是一名服务员,他也要身穿干净笔挺的西装,打扮得光鲜得体,梦想通过勤劳的双手挤进中产阶层。
年轻时的方荣山(右二)
这几乎是那个华工群体的共同愿景,他们勇敢努力,心怀梦想,在苦难中坚持忍耐,是那个年代里在海外打拼的中国人的一个缩影。
一百多年过去,他们早已作古,或许他们只是浩荡历史长河里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在欧美宣扬“骑士精神”的同时,并不代表他们就该被抹黑和删除。
历史就是历史,真相就是真相。历史真相不容被抹黑,民族形象不容被玷污,而再微小的个体也值得被记住。
参考文献:
纪录片 《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人》
南方周末 《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
李邑兰《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程巍 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