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游评论 > 正文
上游评论:26万买车花16万维权,让老实人吃亏的维权制度需要进一步改进
08-18 18:27:27 来源:上游新闻

微信图片_20191012171438.jpg

都说消费者维权难,维权成本高,陕西的王先生却用数字量化了“难”和“高”的意义。

2018年11月,王先生通过当地一家公司代购一辆价值26万多元的汽车。新车到手9天便出了问题,而且王先生自己一次都没开过。为了维权,他两年时间内花费将近16万元,又请律师、又做鉴定,鉴定的结果是——车的变速箱有问题。

这起买卖关系中,六七家公司参与其中。但纠纷真的发生,这些公司又一一试图证实,车出问题与自己无关。从生产到销售,如果车出现问题跟这些公司无关,难道是王先生自己的原因?勿怪王先生经历一切后的叹息。

目前,这起买卖合同纠纷案虽然还没宣判,但从庭审中能看出,王先生的维权之旅并不顺利。汽车质量问题,本身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用肉眼鉴别是件难事。

从整个维权过程来看,王先生是理性、克制的,他没有坐在车顶上哭,也没有做出违法的事情,而是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然而,将近两年时间,王先生维权花费了将近16万元。从律师费、诉讼费、鉴定费、规避风险固定证据的停车费等,似乎每一笔费用都不能少。然而现实是,即便原因查明,商家承诺给王先生换新车,但整个维权产生的成本又该谁买单?

王先生的维权经历似乎成了一场赌博,赢了,得到三倍赔偿,输了,天价维权成本自己买单。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个赢面小,输面大的窘境,毕竟公司是一个巨大的利益组织,背后有法务、公关、技术等部门为其保驾护航。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只是一个人在战斗,犹如堂吉柯德。

因此,公权力也该有所作为,比如,当地消费者保护协会因应该主动出面进行调解或发出消费警示,从法律制定层面,能否设置举证责任倒置,或者加入超级惩罚性赔偿条款,或者让公益诉讼机构接手维权,而不是太苛责消费者,让普通消费者单枪匹马去战斗,少一些悲壮的色彩。

此外,如果仅仅从道德层面要求消费者,最终只是“讨个说法”,未免对消费者太过苛责,对违规企业来说,也缺乏惩治,难以规范整个行业。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16万元的维权成本确实太高。暂且不论,出现问题后,新车是该修还是该换。如果容忍像王先生这样理性、克制的老实消费者被欺负,那么最终,商家也终将被反噬,毕竟,市场无规矩不成方圆。

上游新闻 贾晨

微信图片_20190322230025.jpg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