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论场 > 正文
今日评论速览 | “丹东草莓”江苏发货,谁是“羊头”谁是“狗肉”
04-15 10:53:39 来源:上游新闻

4月15日国内主流媒体观点聚合:

“丹东草莓”江苏发货,谁是“羊头”谁是“狗肉”

卖了10万单的“丹东草莓”实则产自1500公里外的江苏?梳理一下,问题并不复杂。无非是,先有丹东草莓走红网络,赢得口碑,被称为“草莓界的爱马仕”,然后就有人开始算计钻营,蹭热度也好,分食“鲸落”也罢,目标所指就是利益。江苏草莓成本只有丹东草莓的一半,售价却与“正品”持平,当然有利可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一案例中,丹东方面并非简单的受害方,而是或多或少参与了这样一场网络上的售假狂欢。以“授权函”为例,江苏发货的假冒丹东草莓确实获得了丹东相关种植户的授权。尽管这种授权据说是由丹东产地商户直接代发草莓,而非转运到江苏进行二次配送。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既然已经给1500公里外的机构授权了,怎么可能保证约束力?

光明网评论认为,当务之急是,一方面,需要造假地监管部门高度重视此类造假行为,及早介入调查,对于已经查实的售假商家和提供代发服务、制作虚假标识的购销中心严肃追责,并遵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严格落实假一赔十等处罚措施,网络平台则要配合实施账号封禁等,让这些售假者付出代价。另一方面,丹东也应深入反思,加强授权类产品的监管。

科学抗疫必须警惕“打折扣”“乱加码”

受疫情影响,多地对公路加强管控,不少货车司机被迫滞留高速,引发广泛关注。对此,交通运输部及时部署,明确严禁防控措施简单化、“一刀切”,要求不得随意限制货运车辆和司乘人员通行,不得以车籍地、户籍地作为限制通行条件。物流货运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关系民生保供,一头连着企业生产,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疫情之下,“物畅其流”更是做好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环。抓畅通、促循环、保运行,环环相扣,容不得任何轻忽怠慢。

北京日报客户端评论认为,疫情防控不是简单的“封”,提升效率也不是单纯的“放”,而是要在多重政策目标之间求取公约数、求得最优解。不论是广大“卡友”的现实需求,还是封控社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还是疫苗接种工作的攻坚推进,莫不需要兼顾落实力度与执行温度。一旦理解偏误或执行走样,“打折扣”也好,“乱加码”也好,都会给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心理带来负面效应,必须警惕,尤当克服。

遏制“变脸”诈骗亟需构筑一道“人脸防火墙”

随着深度合成技术迅猛发展、落地场景激增,一些不法分子趁机牟利。音频、视频等合成技术滥用,对人脸、声纹、指纹等个人敏感信息保护形成挑战。“人体密码”不像数字密码那样可以更改,几乎是个体信息安全最后的防线。如果“脸”都成了“商品”,被人随意采集、贩卖乃至盗用,那可能将我们置于没有基本安全可言的境地。溯本追源,打击“变脸”诈骗的核心问题是对个人隐私进行有效保护。一方面,个体需要加强隐私保护意识,不轻易提供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信息给他人,网络转账前要通过电话、视频等多种沟通渠道核验对方身份;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技术提升和法律监管构筑起一道坚实的“人脸防火墙”。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评论认为,针对深度合成技术滥用现象,应以技术规制技术,利用技术创新、技术对抗等方式,提升和迭代检测技术的能力。让公众不再为“脸面”担忧,法律也要发力。人脸数据,技术如何使用算合理使用,哪些情形下应禁止使用等,没有具体规定;收集或收购个人生物信息等行为,在哪些范围内构成犯罪、将面临怎样的惩罚,也需要司法裁判进一步给出明确指引。

对职校“卖人头”乱象出重拳、下猛药

近日发生的云南一职校17岁学生实习“劳累病死”一案,再次揭开了职校实习乱象的冰山一角,引发各界关注和担忧。一段时期以来,一些职业院校打着“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旗号,以各种强制手段把学生“卖”给工厂充当廉价劳动力,严重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也亵渎了职业教育的形象和尊严。

歪风屡禁不止,究其根源,无非一个“利”字。一名劳动中介负责人向媒体算了一笔账:工厂缺人,给劳务公司报价25元每人1小时的费用,劳务找到学校相关人士,给学校22元每人1小时的费用,学校给学生15元的工价,差价7元就是提成。假如学校组织300人,一个人工作1个月,每天10小时,那么学校就能提成63万元。不难发现,职校“卖人头”交易实际上就是某些学校、劳务中介、用工企业等各方一场各取所需的“利益合谋”,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利益链。职校实习乱象归根到底还是职校管理出了问题。羊城晚报评论认为,对此,一方面要大力畅通学生投诉举报渠道,另一方面要压实监管部门的责任,对不作为、慢作为等相关部门及人员也要严肃追责。遏制职校“卖人头”这股歪风,监管部门要动真碰硬,拿出应有的作为,绝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稳住就业这个最大民生

近日召开的经济形势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强调,要稳住经济基本盘,以稳就业稳物价支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住经济基本盘,最终目的在于保障民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则大局稳。

当前背景下,就业该怎么稳?经济日报评论认为,必须继续加大对微观主体纾困力度,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稳住了市场主体就抓住了稳就业的源头。首先,靠前安排并加紧实施稳就业政策。继续发力保障困难行业和弱势群体的刚性需求,如房租、债务支出、低收入群体的兜底保障。其次,让市场有“造血”功能,为就业拓渠道。疫情发生以来,催生了一批新职业。作为增岗位、保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新蓝海,新就业形态需要更多政策助力,以实现就业扩容提质。再次,提高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关注重点人群的就业需求。各环节应高水平衔接,针对日益突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岗位匹配度。还要完善法律法规,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好政策需要真执行。各地应落实好国家出台的针对性举措,既要为市场主体保存“元气”,也要为困难行业、低收入人群增添“底气”。此外,要尽快出台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支持措施;考虑疫情影响,出台鼓励延迟录用和延迟离校毕业生的系列帮扶措施等。

上游新闻评论编译部综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