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网消息,近日,华南理工大学举行了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学校特意在体育馆内设置了40年前校友的KT板,让2018年的新生与1978年的新生,来了一个跨越40年的“合影”,被赞“颇有新意”。
当年部分新生报到后在校门口合影。华南理工大学供图
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这一年,华南理工大学(当时的华南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迎来了两批新生入学:1977级的2342名本科生,以及1978年的2210名本科生,同时,作为第一批恢复招收研究生的高等学校,华工1978年还招收了50名研究生。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9月14日向澎湃新闻介绍,在华南理工大学1978年入学的77、78级学生中,有很多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如创办了TCL、创维、康佳,被称为“彩电三剑客”的李东生、黄宏生、陈伟荣;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国际著名数学家侯一钊、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孙大文、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京东通信创始人霍东龄、中国收音机大王梁伟等。
大学时的黄宏生在学校大门口留影。华南理工大学供图
1977级作为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招收的第一批大学生,在入学年龄上有着明显的差别——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有的学生年龄甚至大过老师。
1977级校友张承光该校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年少的同学满脸稚气,有的不会写信,有的说话就脸红;年长的同学犹如父辈,说起话来有板有眼,聊起蹉跎岁月更是滔滔不绝,这是一个带有几分沧桑又带有几分稚气的集体,而正是一个个这样的集体,宣告了人才断层的终结。”
大学时的唐本忠。华南理工大学供图
“三哥和朋友在武昌站把我送上火车,然后我只身一人来到广州。一个小木箱就是我当时全部的家当。” 向华南理工大学宣传部工作人员谈及当时入学场景时,唐本忠院士依然记忆犹新。
上述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当时的新生大多选择坐火车、汽车或船来学校报到,由于交通不发达,有家在江门的新生,竟辗转三天才来到学校,“这种情况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华南理工大学退休教师、档案馆原馆长陈国坚是当年新生入学时的一位工作人员。据他回忆,当时迎新工作由学校总务处牵头,总务处的全部工作人员、部分机关干部还有学生辅导员都被动员加入了迎新队伍中来。“我们昼夜守在广州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和码头,迎接新生入学报到。”
他介绍道,迎接到新生后,人和行李都用校车统一拉到学校办理报到手续,再用校车、三轮车或者自行车把大件行李送到学生宿舍。
包着杂物的布包袱、捆着草绳的木箱子、背在身上的化工包装袋,还有人挑着扁担,一头是水桶和草席,一头是书籍和简单衣物,陈国坚回忆道,“当时学生携带的行李极为简单,可以说多数人并没有像样的行李”。
脚穿一双打着补丁的解放鞋甚至是橡胶拖鞋,身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工作服或者军装,是绝大多数1978年入学大学生的标配。极个别的学生佩戴了手表,“那一定是工作过十年以上的学生才买得起。”
“9人一间房,还有一个空铺给大家放行李,书桌放在走道上。开学典礼由学校首任院长罗明燏老先生主讲,主题是科学报国,这也成为华工学子毕生的追求。”中集集团副总裁吴发沛华向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回忆。
当年的录取通知书。华南理工大学供图
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是1978年入学的大学生,异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学习上争分夺秒、如饥似渴。
黄宏生回忆说,当年学校的课室、宿舍一律晚上11点熄灯,然而熄灯后,他和他的同学们常常背着一捆电线,跑到路灯下“偷”电,挑灯夜战。同学们刻苦勤奋,老师们也倾囊相授,自发利用课外时间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包括唐本忠院士在内的绝大多数78级学生,对当时热火朝天的学习氛围也记忆犹新:从周一到周六课程安排满满当当,每天晚上九成以上的同学都会主动去自习室,图书馆更是一座难求。
据霍东龄回忆,当时经常会两百多号人一起在阶梯教室上大课,坐在后面的要靠望远镜才能看清黑板上的字。每出一本参考书大家都会排队去买,为满足学生的需求,五山新华书店改为了专门经营教学参考书。
除了热爱学习,当时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强,宿舍楼道包括水房、洗手间,都是各宿舍学生轮流打扫;有的班级从入学之初就开始晨跑锻炼身体,笑称要“跑到北京去”,一直坚持了四年。
原标题:华南理工开学典礼被赞新颖:组织了一场跨越四十年的“合影”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