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1日,农历己亥年五月十九,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至,极也,天地间的阳气在这一天达到极致,阳气盛草木茂,自然界一副郁郁葱葱的景象。
夏至的到来,是不是意味着夏天来了?夏至真的是夏天的开始吗?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夏至到来,代表着夏天已经过半了好吗!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这表示,夏至,是夏天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至”是极致的意思。太阳照射在北回归线在,昼长夜短。
“宵漏自此长”“微阴生九原”,夏至时,阳气到达极致,阳气的极致下阴气开始产生,也因此有了夏至三候。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鹿是阳性的山兽,夏至阳气盛极而衰,鹿角感阴气而脱落。
二候:蝉始鸣。蝉鸣里树影明灭,忽觉夏长。
三候:半夏生。再五日,半夏生。意味着夏天已过半,后半夏骄阳似火,浓荫难求。半夏是一种野生中药草,夏季过半时,最适宜采集它地下的块茎。
“夏至三庚数头伏”
入伏也与夏至有关,要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2019年“三伏天”时间如下:
初伏(10天):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20天):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10天):8月11日——8月20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至后空气对流旺盛,常有骤来疾去的雷阵雨,但降雨范围却很小,被称为“夏雨隔田坎”。
一半雨水,一半烈日,盛夏如约而至。
夏天,一个缤纷灿烂的季节,绿树成荫,蝉鸣蛙语,荷花盛开,麦谷满仓……
夏至风俗
祭神祀祖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所庆祝的节日中大部分与农业有关。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现代虽然没有这么隆重的祭神典礼,不过夏至前后,我国多地还是会举办隆重的“过夏麦”,这便是古代“夏祭”活动的另一种延续。
消夏避伏
在古代,夏至时,妇女们相互赠送折扇、脂粉等物品,借折扇生风,以脂粉散体热所生的浊气,防生痱子。《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
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在当代,虽然我们已经不需要储存冰块来消夏,但是自夏至前就全天运行的空调不过是这个传统在现代的另一种体现而已。
食“麦粽”与“夏至饼”
《吴江县志》记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俗谓“夏至饼”。
冬至馄饨夏至面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以及“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之说。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古人如何过夏至
就像现代人在夏日炎炎的时候要吃冷饮一样,古人自然也不会放过这样的体验。
对付一种“极致”,需要另一种“极致”。
在尚未掌握人工制冷技术的古代,人们夏季所食的冰,来自冬天的贮藏。《周礼》中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周代设立了一种官员名称叫“凌人”,是专门掌管冰政的,就是在寒冬时将冰块切好大量贮藏起来,等到盛夏时候再取用。
电视剧《延禧攻略》中的冰鉴
甚至为了方便用冰,古人还发明了一种器具,名叫冰鉴。冰鉴是青铜铸造成的两层的容器,内里圆形,可以盛放食物和液体,外层为方形,夹层之中可以放置冰块,用于食物的冷藏保鲜。可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冰柜或者冰箱。
当然,这种昂贵的冷藏食物方式,只有当时的达官贵族才能享受。中国目前出土的冰鉴,吴王光鉴、蔡侯方鉴,还有著名的曾侯乙墓铜冰鉴,都说明了这一点。
春秋战国时期,冰块窖藏技术还没有那么发达,冬天贮藏的冰块到了夏季往往化了很多,即使是贵族,也只能节省着用。在祭祀或者宴客等大型活动上,才会用到冰块。尤其是夏至的祭祀,用冰十分讲究,先得举办一场开封仪式,才能把冰块取出来用。
然而冰鉴容量有限,想要大量冷冻食物,还需要大型的冷藏室。战国时期已经有冷藏室的雏形出现,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发现的郑韩故城遗址中,就有一座冷藏室。这是一座地下建筑,呈长方形,底部有陶井,用来贮藏冰块,而食物可以直接放在陶井之外。陶井内的冰块不易融化,因此可以做到长期保鲜。在这座冷藏室里发现了大量家畜和家禽的骨骼,说明当时的冷藏技术已经很发达。
柏木冰箱 图源故宫博物院
先秦时期朴素的冰柜发展到唐代,窖藏技术进步了许多,这时候一般官员也能享受到这夏日的凉意。《金台纪闻》中记载,“唐学士……夏至后颁冰及烧新酒,常和冰而饮。”唐代每年夏至后朝廷给官员赐冰和烧酒,相当于夏日的清凉饮料,可以算作是当时的“高温补贴”吧。
中国人向来不会辜负自己的口腹之欲,到了宋元时,冷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这一时期冬天的冰块还是由朝廷负责储藏和掌管,藏冰的容器也从青铜冰鉴逐渐发展为木质冰桶。
何谓冰桶?听起来类似现在流行的“冰桶挑战”的“冰桶”。宋元时大多数冰桶用红木或者黄花梨木制成,制艺比青铜器简单,大大减少了成本。一个冰桶呈一尺多高,木料刷漆后用铜片或者铅片包裹,冰块搁进去可以保存一整日,也方便携带。贵族出门在外甚至可以将冰桶放置在马车上,作为“车载冰箱”使用。这么看,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比起现代人也不遑多让。
夏日里与自然斗法的结果,充分展示了人自身的智慧
明代的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先期凿冰方尺,至日纳冰窖中,槛深二丈,冰已入则固之,封如阜。”这段话描述的是明代的冰窖,到了明代冰窖已经不是官员贵族的特权,民间的冰窖日益兴盛。虽然民间冰窖规模较小,通常是挖一个地窖,上面盖低矮的小屋以遮荫,窖底铺一层草或者糠,装满冰后再用草或者糠覆盖,便可以密封保温。冬日的冰基本上没有成本,只要窖藏得宜,普通人在炎炎夏日也能感受到清凉之意了。
进入工业时代,冰箱成为中国最早实现国产化的制冷电器之一,有冰箱冰柜和空调加持,人们不再惧怕炎热的夏日。这既是科技进步对生活方式的改革,也是文明一脉相承的结果。在中国的五行八卦理论中,从芒种到夏至,阳气日盛而阴气减弱,在夏至这一日则达到顶点,正对应着八卦中的乾卦。《易经·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的“冰箱极简史”,是人们在夏日里与自然斗法的结果,充分展示了人自身的智慧与才华,正印证了自强不息这个道理。
夏至美食
夏至已至,气温攀升,难免令人食欲不振,这些美食或许可以让你舒心开胃。
凉茶
凉茶在我国粤港澳地区很盛行。在香港大大小小的凉茶铺中,廿四味凉茶、葫芦茶、金银菊五花茶、苦瓜干凉茶等是常见的品种。
凉茶虽然以“茶”为名,但既不凉,也不是茶,而是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而成的饮料,可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
顾客可以在凉茶铺随买随饮。店铺的柜面上会摆放着已经盛好凉茶的小碗或塑料杯,一口气饮尽便可接着赶路。如果还想尝试其他小食或休息片刻,也可以在铺中坐着品味。
杨枝甘露
杨枝甘露是适合在夏季闷热时节品尝的消暑甜食,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香港的粤菜酒家。这道甜点所需的主要食材为芒果、椰浆、西米和柚子,配料繁多却分工有序。以芒果为主导,西柚为辅佐,西米担任“配角”,颇有中医中“君臣佐使”的味道。
很多人是杨枝甘露的忠实“粉丝”,但对其名称的由来所知不多。“杨枝甘露”原本的含义是“观音用杨柳枝撒下甘露般令人神清气爽”。有着这样浪漫的名称,这份酸甜可口的点心也能在热情似火的夏天给人们带来一丝清爽。
龟苓膏
天气炎热时,吃龟苓膏也是一种清热解毒的方式。
龟苓膏是以鹰嘴龟、土茯苓、生地、蒲公英、银花等药材做出的中药冰品,因为味苦,不少店家还在其中加入甜甜的红豆沙,使这款中药也有了甜品的味道。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微信公众号、三联节气微信公众号、天气网、人民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