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庙全景
重庆日报消息,“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这是唐代诗圣杜甫在永泰元年(765年)客居云阳时所做的诗歌《子规》。
“云安,指的就是云阳。”站在云阳县滨江路上,云阳学者胡亚星有些自豪,这两句诗写的正是杜甫初到云阳时的印象:地处长江三峡交通要道,县城依江而建,温婉动人。
事实上,云阳早在东周时就置县朐䏰,张飞庙更是让这里名声大振。
在云阳这片土地上,曾聚集多少文人骚客吟诗作赋?这些诗歌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为抢救发掘本土文化遗产,云阳县政协于2002年组织专家,在广泛搜集历代名人云阳留题诗稿的基础上,选录了清末民初以前的200余首古诗编印成册,出版了《历代名人云阳留题诗选》。近日,记者来到云阳,试图从这些名人雅士的传世佳句中,品味其厚重的历史文化。
杜甫为云阳写下第一首诗
据《郡县释名》记载:“以地两山夹江,四时多云,而邑当山水之阳,故名云阳。”
“从中不难看出,古时的云阳云雾翻腾,风景迷人;县城位于长江北岸,谓之阳,交通便利。”在胡亚星看来,这正是杜甫、苏轼、苏辙、黄庭坚等大家云集云阳的原因。
那么,谁为云阳写下第一首诗?
“我认为是杜甫。”说这话的正是云阳县文联副主席张锋。
据张锋考证,在《民国志》诗集中,第一首诗便是杜甫的《拔闷》:“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乘舟取醉非难事,下峡消愁定几巡……”寥寥几句表达出杜甫心中的惆怅,虽贫病交加,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
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其诗歌创作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巅峰。
杜甫为何会来到云阳?
张锋介绍,唐永泰元年秋,蜀中大乱,人事更迭,仍想回京为事的杜甫自忠州(今忠县)携家属乘船东下,因严重肺痨疾病复发滞留云阳,客居于县令严君在城东的水阁养病,这一待就是大半年,留下了诗作30多首。《拔闷》就是他在此写下的第一首诗歌。
杜甫之前有没有文人墨客为云阳作诗?
“应该有,但相关史志资料却因社会动荡而散佚。”张锋说,唐代以后,云阳诗歌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且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云阳进一步繁荣,社会安定;另一方面是明清以来皆有古诗撰辑,如《杜甫留居云阳诗》《历代名人云阳留题诗选》等,极大地丰富了云阳的文化内涵。
张飞庙与杜甫有不解之缘
说到云阳,就离不开一座庙,那就是张飞庙。
站在张飞庙前,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江上清风。整座庙宇依山取势,层层叠起,在晨曦的辉映下显得幽深和肃穆。
张飞庙,又名张恒侯庙,始建于蜀汉末年,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的蜀汉猛将张飞而修建的一座祠庙,据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相传三国时期,住在云阳县铜锣渡口边的一位老渔翁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个满身是血的将军自称是蜀国大将张飞,被部将范疆、张达在阆中所杀,二人割其头颅投奔东吴,途中听闻吴蜀讲和,他们便将其头颅抛入长江中。这位将军拜托老翁将自己的头颅打捞上来。
渔翁梦醒后到长江边撒了一网,果然捞起了张飞的头颅。后来,老百姓就在捞起张飞头颅的地方修建了张飞庙。
“这是张飞身葬阆中、头葬云阳的民间传说。”张锋说,张飞庙究竟建于何时,为何建在云阳,却找不到史志记载。
张飞庙素有“巴蜀一胜景,文藻一胜地”的美誉,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吟咏。
看着古木苍苍的张飞庙,明代进士陈文烛赞叹道:“云安县有桓侯庙,古木悬崖共暮烟。”并生出几分感慨:“传说头颅曾此葬,可知肝胆更谁怜。”
清代大学士张鹏翮在游览时抒怀:“先生正气足千秋,江山祠堂剑佩留。”
在张飞庙中,还有一座杜鹃亭,它以24根朱红圆柱为支撑,古朴苍劲,是为纪念杜甫而修建。
杜甫与张飞庙有何渊源?
“杜甫客居云阳时居住的水阁正是位于张飞庙旁。”胡亚星说,在这里,杜甫写下《杜鹃》:“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相传杜鹃为古蜀王杜宇的化身,杜甫在云阳有感于藩镇不臣、拥兵自重的现实,以杜鹃设喻,悲愤地写下了这首诗。
为了纪念他,在唐末宋初时,云阳民众在城南三十步子规石旁修建了一座杜鹃亭。到了清代,杜鹃亭迁入张飞庙。
张飞庙是三峡旅游线上的主要景点之一。2003年,因三峡库区建设,张飞庙整体搬迁至与新县城隔江相望的盘石镇。目前,张飞庙正在建设民俗风情街,按照“消费+记忆”的模式,将打造集游玩、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景点,提升张飞庙的文化氛围和商业价值。
苏轼曾为下岩寺留题
翻阅《历代名人云阳留题诗选》等书籍,不难发现,古代文人们描写下岩寺的诗作是最多的。
作为一座寺庙,原位于云阳双江镇唐坊村长江边的下岩寺究竟有啥独特的魅力?
“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位于一个天然的岩穴内。”张锋说,唐末,定州(今河北)无极县人刘道禅师云游至岩穴内,恋其景异而长住不去。刘道禅师于崖壁凿石龛,大规模开岩造像,建起了下岩寺。后来,下岩寺逐渐演变成长江沿岸著名的文荟禅院,王维、苏轼、苏辙、黄庭坚等大家都慕名前往。
据史料记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途经此地,见下岩寺风景幽奇,石色苍翠,瀑泻如珠,忍不住赋诗咏赞:“山中燕子龛,路剧羊肠恶。裂地竞盘屈,插天多峭崿。瀑泉吼而喷,怪石看欲落……”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元月,苏轼、苏辙兄弟与黄庭坚于此不期而遇,苏轼游兴大增,提笔写下《下岩留题》:“子瞻、子由与侃师至此,院僧以路恶见止。不知仆之所历,有百倍于此者矣。”
黄庭坚也被下岩寺的风景所迷醉,感叹道:“空岩静发钟磬响,古木倒挂藤萝昏。”诗句的意思是:下岩寺古树繁茂、青藤盘绕,宛如仙境一般。
连陆游途经云阳也情不自禁赋诗道:“一匹宁无好东绢,凭谁画此碧玲珑?”在他看来,谁也画不出下岩寺的玲珑美景。
正因如此,下岩寺也成为明清时期的“云阳八景”之一——“云岩水帘”。清代熊宇栋在《云岩水帘》中,这样描写下岩寺美景:“峭壁欲摩天,尺雪直挂颠。冷筛千嶂月,寒喷一溪烟……”
2008年,下岩寺因三峡工程蓄水没入江底。2010年,云阳县在龙脊岭公园内重建下岩寺。如今的下岩寺掩映在苍松翠拍之间,浓郁的庙堂气息扑面而来,山门殿居中耸立,钟楼、鼓楼雄峙两侧,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让人仿佛能看到过往的繁华。
原标题:峡里云安县 江楼翼瓦齐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