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丨从交通工具变成4A景区 长江索道可是经历了这些大风大浪
07-19 07:07:47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downLoad-20180719073114_副本.jpg

张建(右)查看安全记录

downLoad-20180719073104_副本.jpg

长江索道通车典礼 资料照片

downLoad-20180719073054_副本.jpg

1987年10月24日,长江索道原轿厢

downLoad-20180719073136_副本.jpg

张建或许没想到,轿厢载满乘客,从站楼缓缓驶向江心,又到达对岸的景象,他一看就是31年。

从当年青涩的见习技术员,到如今重庆索道公司长江索道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兼副总经理,他见过长江索道最初的繁荣,也经历了每天只有数十人乘坐的惨淡,再到今日红遍全国。这半生牵挂,就系于江上四条悬挂的绳索和来来往往的人流之间。

试验上百次 

每秒运行6米最合适

1987年7月,21岁的张建从机器制造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江索道当了一名普通见习技术员,这时他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叫做“索道”。

此时,这条国内最长的跨江索道正在调试阶段。站在平台前遥望对岸,张建感觉有点眩晕——天哪,怎么会这么长啊,会掉下去吗?他却没想到未来几十年,在江上操作成为家常便饭。

虽然当时重庆已有了嘉陵江索道,但和长江索道相比,长度和技术难度完全不在同一个重量级。张建还记得,自己站在国内索道设计专家石奉强的背后,认真学习如何操控和检修。老一辈的细致和严苛,让他终生受益。

当年石奉强与团队反复摸索,研究出简易轻便的双牵引支索器。同时,还为长江索道设计了双承载共用一个重锤、采用开式滚子链、新型驱动机、盘式制动器、对称结构行走小车、防摆器和防止高速冲站设施……除四根直径54毫米的承载绳为奥地利进口外,其他设备均为国产,全长1166米的长江索道也成为我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的双承载双牵引索道,安全系数非常高。

张建跟着师傅做调试工作,反复检验和完善索道各个设备运行情况,这是个重体力活,他曾经三天三夜没有出过轿厢,致使拿工具的手都发麻,吃饭连筷子都握不住。

测试时,轿厢需要专门在半空停止,测量相关数据。专注于工作时,即使悬在空中,张建也从没感觉到害怕。在设置索道运行速度时,从每秒运行1米到9米都测试过,反复试验了上百次,最后得出结论是每秒6米的速度是最安全、最舒适的,对设备的震动和磨损也最小。这个速度此后一直没变过,维持到现在。

人人争坐“土飞机”

队伍排到小什字和上新街

当年10月24日,长江索道建成通车,张建第一次穿着新买的西装,打起领带,比结婚还隆重,和同事站在长江索道南站楼顶放起鞭炮,如过节一般热闹。

通车典礼上,市领导前来剪彩,成百上千个气球升入高空。轿厢上系了红绸缎,像羞怯的待嫁新娘子。

第一车是设计师石奉强等人,作为工作人员,张建坐的第二车,他既激动又紧张。虽然此前已多次乘坐,但这是第一次以乘客身份上车。他深深呼吸了一口,好好地打量窗外滑过的两岸美景。望着离江面如此高的距离,才发觉自己原来平日里工作时胆量那么大!

长江索道的开通,在全国也算一个大新闻,被国内媒体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条空中走廊”。

此前,从渝中到南岸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公共汽车和轮渡,速度慢又时常受天气制约。有了长江索道,市民可高兴坏了,一窝蜂地前来乘坐。当我们感叹如今来坐索道的游客数量如此之多时,张建笑而不语。他心里清楚,当初重庆市民坐索道的盛况,和今日相比那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长江索道刚开通时票价8角,远远高于公共汽车,但仍然有不少市民毫不犹豫选择乘坐索道。从早上6:30到中午,每一厢都装满了人。特别是遇到大雾、涨水等情况,长江封航、市民无法乘坐轮渡时,渝中的队伍从新华路能排到小什字,而南岸也排到了上新街,两三百人的长龙时常可见。

开通第二年,乘坐长江索道的人数就突破百万人次,成为两岸百姓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1989年7月1日,索道公司成立。

当时长江索道还有个昵称叫做“土飞机”,很多人觉得像是在空中荡来荡去,还有些刺激。

索道站楼曾是最高建筑

哪些人坐索道坐得最多?张建说,当时弹子石那边有一大批老厂,工人们家在渝中区,于是每天早晨,夹着豆浆油条和报纸匆匆上车去上班成为一道风景。

此外,随着改革开放,新华路一度成为热闹的批发市场,来来往往做小生意的商贩也很多。安全起见,体积大的货物不能上索道,而类似电视机这样的商品是允许的,只需要买张货票。于是,经常可见卖袜子、手套、衣物的小商贩,用布把商品打个包扛上索道。只是来往步履匆匆的他们,只顾得上手里的活路,忽略了窗外掠过的景色。

当时,重庆很多谈恋爱的青年人也喜欢把约会地点选在索道门口。“今晚我们在长江索道检票口见面嘛。”然后一起坐索道到上新街,再坐车上南山看夜景,颇有些浪漫,一度成为重庆流行的约会方式。

那时,从南岸往渝中望过去,是典型的老重庆景象,江边全是吊脚楼和一些老房子,背后是青翠的山头。张建记得,望龙门缆车附近多为平房,索道站房已是周边一圈最高的建筑。

而现在望去,下半城高楼林立,除了湖广会馆还在,其他都早已改头换面。

坐索道轻松,开索道却丝毫松懈不得。张建介绍,有专门负责开车的索道司机,需要盯住运行中的正前方,并观察仪表盘,耳朵则要注意听有无异常声响。一旦发现有杂音,就要立即停下来检查。

做日常检修,有时需要在江中搭建一个三四个平方米的工作平台,离江面50多米,脚下就是滚滚江水。人拴着安全绳,一手抓着牵引绳,一手操作,经常在空中一吊就是大半天,转个身都不方便。

索道遇冷,一天只有几十人

排长队坐索道的盛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随着南岸区一些企业破产,出租车和私家车的增多以及菜园坝长江大桥的修建,坐索道过江的市民明显减少。

张建印象中,2003年前后是乘客最少的时期。当时又遇到SARS,尽管每天消毒,嘉陵江索道长江索道仍经营惨淡,最少的时候一天只有二三十人。

其中,重庆嘉陵江索道因与修建中的大桥位置冲突,于2011年拆除。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跨江大桥越来越多,交通条件改善,特别是东水门大桥、千厮门大桥建成后,两三分钟就能开车过江,走路也只要十多分钟,市民有了更多选择,长江索道的客运功能逐渐弱化。

华丽转型 交通工具变4A景区

嘉陵江索道拆除后,长江索道也时常门可罗雀。

2005年,索道公司曾在做大交通功能和向旅游转型之间面临选择。最后决定向旅游景区的身份转变。公司组织管理人员到泰山、黄山等知名景区索道考察,学习旅游索道管理经验,将长江索道按照景区标准重新打造。

与此同时,索道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契机——随着长江两岸城市建设的提档升级,独特的地理优势凸显。许多电影选择在重庆拍摄,长江索道也一同入镜,甚至成为重要元素,包括《周渔的火车》、《疯狂的石头》、《好奇害死猫》等,让长江索道为更多人所知。重庆凭借独特魅力逐渐变为热门旅游目的地,长江索道也再次受到关注,成为外地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景点。

2013年开始,长江索道按3A景区打造,2014年1月1日重新开门迎客,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今年初,重庆长江索道景区成为我市又一处国家4A级景区。从交通工具成功转型为旅游景区,客流量连连创下历史新高。

现在,门口排长队的,不再是重庆市民,90%以上都是拿着相机,充满好奇和期盼的外地游客。

去年10月,俄罗斯交通部副部长阿萨乌尔访问重庆,专门来乘坐索道。今年5月13日,加拿大驻华大使麦家廉总领事访问重庆,第一站就是体验长江索道,他赞不绝口。

对此,张建心里很是骄傲。

这些年

长江索道发生了哪些变化?

张建介绍,索道轮子的部件最初用的尼龙材料,后改为PVC,再到如今的橡胶,将轿厢里噪音从以前的70分贝降低到60分贝。以前最初出车的时候轿厢要晃一下,现在会感觉更加平稳。

1995年,长江索道进行涂装。

2005年,重庆第一次举办亚太市长峰会,长江索道对轿厢进行了更换,再次换装。

2011年,长江索道轿厢外墙漆刷成了建成时的米黄色,给人怀旧的感觉,车厢外围的LED灯饰和车厢内地板胶也进行了更新。夜晚,轿厢像是在江上的一盏小小明灯。

此外,安全门、屏蔽门、吊架、电器控制设备都有更新,购票方式也进化到IC卡、预约购票、手机生成二维码等方式。

对重庆市民来说,索道已不再是过江的第一选择,而是成为城市的独特点缀,让外地朋友感受到重庆城的独特魅力。

目前,长江索道正在打造衍生产品,发展观光巴士,让它吸引更多来自世界的目光。

家住南滨路的张建现在每天至少都要坐两次索道,几十年来乘坐的次数至少有数万次。

从市民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到受到“冷落”,是因为重庆的发展,索道的再次繁荣,也是因为重庆的发展。张建还将继续看护着长江索道在江上往来的每一个日出和日落。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纪文伶 摄影 邹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