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中央文明办三局、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重庆召开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工作调研座谈会,全国各地文明办、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共同探讨乡村学校少年宫的长效运行。
2011年,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组织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开始大力投资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
2016年,中央文明办在“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工作推进会”上提出:2020年实现全国各类乡村学校少年宫总数达到5万所,全国60%的乡镇至少有1所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扶持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全国20%以上的乡镇农村学校建有乡村学校少年宫,受益农村未成年人达到2000万人以上,让农村学生享受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
中央文明办联合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中国文联,中国科协等部门,开展了圆梦工程,为乡村派出了一大批志愿者,有效缓解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师资难的问题,为各地在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了有利支持。
乡村少年宫建设运行面临不少挑战
近年来,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快速发展,但如何保持它们长效运行,还面临着不少挑战。
少年宫运行的两大主体是辅导教师和学生,任何一个主体的缺失,都会影响乡村学校少年宫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所以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保证“乡村学校少年宫”正常运转的基础。
随着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全面快速发展,辅导教师的数量与专业能力如果不能较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建设需要,就会成为制约乡村学校少年宫发展的重要瓶颈。
同时,充足的教学设施也是少年宫发展的重要需求。文体活动场所如果不足,学生们将无法同时参与学习;体育类、乐器类、科技制作类等活动所需的器材使用频率高,磨损也快,需要及时维修或更换。
组织志愿者走进少年宫
去年7月,中央文明办与团中央联合启动了关爱乡村青少年志愿服务行动,动员高校、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青年社会组织的团员青年组建志愿服务团队,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通过“结对+接力”的方式,围绕课外活动和素质教育提供志愿服务。
在动员的同时,在重庆、河南、湖南等7个省市选择了42个县的210个乡村学校少年宫作为试点单位,探索青年志愿服务团队常态化助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模式。
截至目前,210个乡村学校少年宫基本实现了“每校有一队、每月有活动”,1.2万名志愿者参与进来。
创新述职考评有效运用资金
少年宫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资金配置上,如何把有限资源用在最需要、最有效的地方?
近年来,重庆创新地将工作述职这种形式引入对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考核形式中。每年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各学校述职汇报、PPT演示、视频展示等情况,对乡村学校少年宫进行综合考核,差别性拨付,分类补助。
在中央彩票公益金补助运转经费的基础上,市财政局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特等10万元、一等5万元、二等3万元的标准对乡村学校少年宫进行奖励,以此来保证少年宫活动的开展、耗材的购买,使其能正常运转。
这种述职考评工作方式,按照主城区、渝西片区、渝东南片区、渝东北片区4个区域分片区举行,每年每个片区约有一百多个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负责人参加述职。述职既是一次工作汇报、成绩展示,也是一次经验交流、学习互鉴。
截至2018年底,重庆已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532所,惠及60万名农村未成年人。今年,全市还正在新建84所市级乡村学校少年宫,这批项目建设完成以后,重庆市33个贫困区县乡镇中心小学将实现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
新闻多一点>
成长乐园中 孩子们收获累累硕果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给孩子们一块成长的沃土,收获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伴随一生的一技之长。
有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农村的孩子们不再只有牛羊和泥巴相伴,琴棋书画也样样能行,孩子们在这里寻知识的宝藏、追逐快乐的足迹、收获道德的感悟,一个个美好的梦想在他们心中开花,在这里结果,在未来尽情绽放。
5月22日,重庆市乡村学校少年宫优秀项目展示活动在北碚区文星小学举行,在少年宫这片沃土上,孩子们收获了什么?
智能语音机器人做一碗酸辣粉
“这个机器人有点厉害,还会做酸辣粉,一点汤都没洒出来!”北碚区双凤桥小学的展台前,不时响起一阵阵惊呼,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围观。
一台不足半人高的机器人正在按部就班地煮着酸辣粉,旁边并没有人操控,双凤桥小学四年级3班学生吕俊杰正在向众人讲解这个机器人的作用。
“完全不需要人,它自己就可以完成煮酸辣粉的整套流程,整个过程中它还能通过语音讲解酸辣粉的来源和做法。”吕俊杰学习机器人编程已经两年了,为了制作这个机器人,他和另外两位同学研发了半年。
在学校的机器人创客空间,和他们拥有同样技能的还有很多学生。酸辣粉机器人已经是他们研发的第三代机器人,在此之前还有智能书桌机器人和智能鞋柜机器人。
这个酸辣粉智能语音机器人目前已经获得了重庆市创新大赛一等奖,8月份,他们将代表重庆队参加全国比赛。
常见的稻草杆、松树皮编成房屋
一条鹅卵石铺成的乡村小道,通往农家院,三间小屋整齐排列,院中一方小桌,牛羊几头,屋后枯树上,鸟巢安稳停放,鸟儿展翅高飞。这一幅乡村美景被北碚区柳荫小学的学生们“搬”到了桌上。
很难想象,这些房屋、牛羊全部是由小学的学生们制作,而他们所用的材料仅仅是一根根稻草杆、玉米杆、高粱杆和一片片松树皮、棕叶。
柳荫小学是北碚区最偏远的农村寄宿制小学,2015年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设以草编、足球、书法、啦啦操、科技制作、葫芦丝、农耕传承等30余项地方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校本课程,其中草编是学校的一大特色。
“农村孩子就应该热爱农村,我们所用的材料全部是农村常见的,好用,成本还低。”柳荫小学的老师告诉记者,学校的孩子们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草编,用于制作的材料都是在学校旁边的村镇里就能收购到的,村民种什么,他们就用什么材料。
孩子体验农耕 劳作的快乐无穷
拿一片粽叶,折成漏斗形状,小心地将糯米装入,食指将顶部粽叶压下,用丝线紧紧缠绕,一个粽子就完成了。端午节将至,合川区育才小学的老师们正在教学生包粽子。
学校里有一块7亩大的农耕地,用于各种作物的栽培种植,这块农耕地并不是为学校的食堂准备的,这里是孩子们的课堂。
耕种、浇水、除草、灭虫,在这里“走”上一圈,大人们会的技能孩子们也能很熟练。这些农耕体验课程,让孩子们做到手脑双挥,知行合一。
稻田里、池塘边、果蔬地、磨面坊,留下孩子们的身影和欢声笑语;播种子、种蔬菜、推豆子、打糍粑,孩子们有智慧的头脑和健壮的身体。
除了农耕,育才小学的少年宫还开设了书法、竹编、篮球、乒乓、跳绳、绘画、葫芦丝、民族舞蹈、竹竿舞、刺绣、导游、剪纸、经典诵读等20余项活动项目。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冯锐 摄影 刘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