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聚焦脱贫攻坚丨巫山“鱼”故事②生态之“鱼”:绝迹重生 银鱼成为致富鱼
10-15 14:49:46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3524477)-20191015150532.jpg

▲小三峡双龙镇如画的生态环境

银鱼的营养价值很高,对水质要求也高。近几年来,随着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好,大量银鱼出现在巫山小三峡等水域。

大量银鱼到小三峡“安营扎寨”

“我自己存的银鱼干都不多了,来我这里的顾客,大多是冲着它来的,我不能缺这道菜。”10月12日,面对几名求购的外地顾客,巫山县双龙镇鱼餐馆的老板娘马娜面露难色。

(3524471)-20191015150416.jpg

▲双龙镇码头,渔船老板娘马娜向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展示自家捕捞晾干的银鱼干

马娜口中的银鱼,又称为冰鱼、玻璃鱼,俗称“面条鱼”或“面杖鱼”,其体细长,无鳞或具细鳞,长约七至十厘米,很少超过15公分。银鱼生活周期短,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近海和各大水系的河口,是重要的经济鱼类。

在长江一些江段,银鱼曾长期绝迹。但近几年,随着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好,银鱼“绝迹重生”。

据双龙镇党委书记易前聪介绍,自2006年以来,巫山双龙镇小三峡等水域开始出现大量银鱼。近些年,小三峡大宁河入长江口至大昌湖水域,银鱼产量出现较快增长趋势,尤其是东坪湖及周边约15平方公里水域,银鱼分布较多。

虽然开有餐馆,马娜的另一个身份也是渔民。“平时,很难见到银鱼的踪迹,每年7月是最佳捕捞季节。”马娜说,每年7月1日后,当地人便开始捕捞银鱼,捕捞银鱼的最佳时机就是7月的第一周,虽然一直持续到中旬都还能捕到银鱼,但越到后面捕获越少。

马娜介绍,银鱼一般生活在水下四五米的水层,两个船拉网,运气好的话,一网下去就捕获300至500斤。目前,小三峡水域银鱼年产量在500吨以上。

(3524473)-20191015150517.jpg

▲细如萝卜丝的银鱼干

“刚开始人们不知其可贵,1斤只卖七八元钱。”马娜说,随后价格逐年升高,现在每斤价格上涨到200元左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村民周功俊说,她们家从事捕鱼业有六七年了,每年光靠捕鱼就能收入几万元。银鱼是她们的至宝,一斤能卖到一百多到两百元,还能卖到北上广甚至出口到日本、泰国。 

据双龙镇党委书记易前聪介绍,在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过程中,当地党委、政府将坚持生态发展理念,引导贫困人员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创新、创业。目前仅银鱼这一项,每年就能让当地不少贫困居民增收2至3万元,银鱼已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鱼”。

小三峡银鱼背后的生态启示

“银鱼属名贵鱼种,因其营养丰富,又有水中软白金、鱼参之美称。”对此,正和同事前往巫山进行鱼类采样研究分析的重庆水产研究院科研员陈红霖介绍,银鱼原本生活在江河入海口,如今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好,流速平稳,非常适合银鱼等小型经济鱼类生长。

“长江巫山、小三峡等水域,对水质要求很高的新增鱼类在持续增多。”对此,陈红霖说,这说明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近几年,在有关部门要求下,重庆水产研究院加大了对巫山银鱼等新增鱼类的研究、观测,掌握科学数据,以期对当地的生态保护、水产养殖提供帮助。

巫山县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王国平介绍,目前,巫山县农业农村委组织水产渔政站工作人员正在进一步调查收集新增鱼类的有关数据,以便加强捕捞管理,促进银鱼等水产健康发展,助推当地贫困农民、渔民持续增收。

“滚滚长江穿境而过,母亲河孕育了‘巫山人’。”巫山县有关负责人说,巫山因江而生、因江而起,也必须因江而美、因江而兴。近来年,巫山认真践行生态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全覆盖常态化巡江巡河巡湖。水质监测数据显示,长江干流巫山段水质保持上游来水水质,大宁河等5条主要次级河流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100%。

(3524475)-20191015150524.jpg

▲小三峡双龙镇如画的生态环境

“环境改善给我们带来了银鱼,它是我们的‘生态宝贝’。”对此,巫山县双龙镇镇长陈恢毅深有感触:银鱼小三峡“安家”,这说明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并不冲突,也给了我们启发。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杨圣泉 张旭 何治国 摄影 杨新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