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凌晨1点,距离期末考试的最后一科开考还有14个小时。敖奇躺在寝室的床上,一边背重点一边听音乐。寝室的另外一边,孙旭正在和女朋友视频聊天。
重庆南坪二小区,28岁的罗霞还在刷抖音,全然忘记了第二天早上9点要赶去公司参加一个重要会议。
……
在很多年轻人眼里,晚睡是“通病”,但还没有到“非治不可”的地步。
从去年12月开始,微博上关于“90后睡眠特困户”的话题一直持续热议,阅读量接近3亿、讨论量突破5万次,似乎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晚睡和脱发一样成为了年轻人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
大坪医院睡眠心理科主任高东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失眠群体超过2亿人,睡眠呼吸障碍患者近5000万,还有其他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与此同时,重庆的数据也不容乐观,每天接诊的重庆失眠患者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多。
那么,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睡眠质量差这算不算事失眠的表现?为了有一个好睡眠,大家都愿意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专家又有哪些建议呢?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各种敖夜,都和手机有关
“每天工作很忙很累,我就喜欢下班后宅在家里。”罗霞是一名销售员,住在南坪,公司在渝北,每天往返在路上的时间要1个多小时,到家的时候,已是晚上8点左右了。
回家洗漱后,罗霞然后躺到床上玩手机,“微博、微信朋友圈、短视频、视频网站,每天都要看。毕竟忙了一天,晚上躺进被窝才是自己的时间。”罗霞觉得放松的时候,时间都会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是凌晨2点多了,然后赶紧睡觉。”
温晓今年24岁,是个游戏爱好者。
晚上10点半,温晓回到租住的公寓,开始了手机游戏时刻,直到凌晨1点多才去睡觉,“有几次,都凌晨四点了还睡不着,就又起来继续打。”
阳朋今年32岁,和别人看视频、追剧、打游戏不同,他喜欢用手机看书,“之前用MP4看,现在用手机看。睡觉前不看小说就睡不着觉。看了就必须看完,要不然睡不踏实。”
据《2019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有54.3%的90后会在入睡前玩手机或iPad等电子设备,入睡前平均玩手机时间为50分钟。
中国睡眠研究会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电子产品是偷走睡眠的罪魁祸首之一,电子产品的蓝光效应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影响人的睡眠。
夜生活、工作、考试复习,成为熬夜的理由
除了玩手机,夜生活也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寻找自我、释放压力的方式,所以主动熬夜也成了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常态。
“年轻人不过夜生活,那还能叫年轻人吗?”1998年出生的小玥,经常会约朋友在酒吧见面,“大家就是释放一下自己,喝酒唱歌蹦迪,基本上每周都会来玩一次。”
在夜生活之外,工作和考试复习也是熬夜的“新选择”。
“就拿上周来说吧,周一到周五都是加班到了晚上10点钟之后,然后周六加班了一天,周日是半天。”在企业天地某建筑设计院工作的江山是个95后,因为工作强度高,需要经常熬夜做设计,所以头发有些稀疏了,“甲方给的时间期限短,公司要求提前出建筑设计图,这样后续的设计才能及时跟进,所以压力特别大,加班熬夜出设计图就是家常便饭了。”
大二的敖奇学的是自动化,这几天他正忙着期末考试。凌晨1点,他还在背题,“就是有一种焦虑,害怕自己复习的不够全面,还有就是看别人都看书看那么晚,生怕自己会落后。”
一边是熬夜,另一边是希望提高睡眠质量。
在调查走访中,需要熬夜的职业群体包括媒体人、程序员、电商从业者等等。所以在年轻人当中,存在着“白天靠咖啡,晚上要泡脚,耳塞眼罩一个都不能少”的保证睡眠的口号。
据某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助眠类用品、保健品的成交量大幅增加。让人意外的是,购买这些产品的主力人群并非是中老年人,而是20-29岁之间的90后。蒸汽眼罩、隔音耳塞、褪黑素、睡眠仪……90后,因失眠问题成为助眠产品的消费主力。
睡眠不好会影响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稍早前,2019世界睡眠日·睡眠关爱活动新闻发布会暨启动仪式,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正式启动。
大坪医院睡眠心理科主任高东表示,早期发现和解决睡眠疾病,能够大大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以及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因此,如何保持良好的睡眠,成为备受关注的健康问题。
大坪医院睡眠心理中心睡眠专家陈小洁通过分析失眠的原因,提出情绪调解法、保健理疗生活、中医养生、合理化规律生活、如何健康饮食、如何营造睡眠环境等方式方法,来帮助大家提升健康睡眠质量。
“好的睡眠离不开一颗平静安然的心,可以尝试手工,比方说插花。”陈小洁表示,睡眠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心理、性格、压力、环境、睡眠卫生行为习惯及睡眠相关疾病等等,其中最易被忽视的是睡眠卫生行为习惯。
那么,我们如何解决睡眠问题呢?医生建议,首先要一个舒适、安静、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然后要规律饮食,睡前不宜饱食和过量饮水,慎饮茶和咖啡,禁止用酒精助眠;还要注意规律的运动,避免睡前剧烈运动;培养良好睡眠习惯,不在床上做睡眠以外的事情,有倦意才上床,中途觉醒避免看时间,定时起床,醒后避免赖床;日间避免长时间卧床或睡眠;出现睡眠紧张和挫败感时,可反复进行呼吸训练和肌肉放松训练,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对于睡眠障碍情况较严重且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人群,可以向专业精神科医生求诊,遵医嘱进行心理咨询、药物治疗及行为干预。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曲鸿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