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英语学科的王晓颖老师在上课
讲解N95口罩的过滤原理及使用建议、解读基因编辑等热词、引导学生分析应急医院区位条件……面对疫情下的教育教学,重庆市第一中学的13位学科老师,结合学科特色,教导同学们从科学的角度和人文的视野去解读这场疫情,开启了新学期“云端”学习的旅程。
【语文】
梳理抗疫文献,提供学习资源
杨晓康:在“生态语文”公众号上,语文组连续推出了多期内容,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多元学习资源,既有与疫情相关的诗歌散文,比如《武汉方舱医院护士诗人新作》;有对疫情的文化梳理,比如《战疫,历史溯源》;有语文作文素材的整理,比如《善良的语言,发光的灵魂》;有与疫情相关的语文知识,比如《聚焦防疫阻击战里的文言知识》等等。
李妍:针对此次疫情,我专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对抗疫情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我考证了从商朝一直到清朝时期中国古代关于瘟疫的记载,梳理了历代文献中关于如何治疗、控制瘟疫的文献资料,记录了中国传统医学中对于控制瘟疫的做法,比如张仲景、华佗、两晋葛洪、隋唐孙思邈、明末吴又可、清代叶天士、吴菊通等人对瘟疫治疗各自的观点和做法,对于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抗疫也有着很好的参考价值。
【数学】
记录疫情数据,尝试建模分析
周波涛:疫情期间,数学组指导学生记录和关注疫情期间的各种数据,比如重庆(湖北、中国某地,世界某地)每天的新增疑似病例数、新增确诊病例数、累计确诊病例数、死亡人数、治愈病例数等。从统计学角度考虑建立模型,分时间段用不同的统计模型去模拟数据的变化趋势。
在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利用高中数学课本中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日期与数据的相关性研究,对线性相关性较强的时间段,建立线性回归直线,再用这个模型来进行统计估计;而对于日期与数据是非线性的时间段,也可以考虑用正态分布或学过的函数来拟合,并进行拟合度研究。
当然,疫情的变化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高中学习的数学知识无法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进行理论解释,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尝试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和做法。数学来源生活,又能回到生活中去。我们的老师也正在积极研究如何从与疫情相关的数据中提取合适的片段作为我们学生的学习素材和应用素材。
【英语】
钟南山一口流利英文值得学习
王晓颖:全国人民都知道钟南山院士,他在接受路透社记者专访时,以全英文流利作答8分钟,这份专业之外的个人素养值得我们每位同学学习。我们高中英语学科很好地利用了诸如此类的一流教学素材,在各年级在线教学中分类分板块开展相关教学。如新冠肺炎NCP的最新定义由来;中国小伙子在弗洛伦萨街头,手持“I am not a virus,I am a human我不是病毒,我是人类”标语并感动众人的实时新闻观后感写作等。
【物理】
N95的具体含义到底是啥?
翟佑彬:面对疫情下的教学,我从学科角度阐明了N95口罩的过滤原理及使用建议,给同学们科普小知识。这次全民抗疫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物资有N95口罩,其过滤原理为静电吸附力。N代表not resistant to oil,即不防油,95代表0.3微米颗粒进行测试时的过滤效率水平;静电之所以能够附加在口罩内部,原因在于口罩的核心材料——熔喷无纺布,该无纺布来自于聚丙烯,聚丙烯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材料(我们常用的矿泉水瓶,其原料就有聚丙烯),这种聚丙烯材料,较为容易产生静电。
无纺布孔隙在10微米左右,想要阻止0.3微米小颗粒的进入,就必须引入静电吸附力。基本原理是:当不带电的颗粒进入电极范围内,颗粒自身由于静电感应而产生与电极相反的电荷,从而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电极运动,依附于电极之上,实现静电除尘(毒)。
使用建议:N95口罩别碰水,遇水则静电无,变为普通棉口罩。若想重复使用,可靠的消毒方法有:紫外线杀菌或干式烘烤。
【化学】
用实验演示谣言是这样粉碎的
姜林:前段时间,在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一名男子乘坐电梯的时候,使用酒精对电梯客舱消毒,但之前物管已经用含氯消毒液消毒了,所以男子马上中毒倒下了。我马上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在安全环境中,将75%的医用酒精和84消毒液混入在一起,搅拌,煽闻,并没有产生多少氯气。可见在电梯里微量的84消毒液和酒精,是不可能让人中毒倒地的。给学生们进行了一场现实的“谣言粉碎”,也告诉学生,面对各种信息,应该认真思考,用所学知识去判断科学真伪。
【生物】
解读媒体报道中出现的生物热词
唐吉耀:在生物教学中,重庆一中的生物老师们发挥专业优势,从病毒的结构,RNA病毒的特点,新冠病毒的繁殖方式、致病机理、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方面给学生做了一场硬核科普,让学生认识到居家隔离对于切断病毒传染病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同时,生物组的老师们从免疫学角度对媒体报道中出现的疫苗,抗毒血清,核酸检测,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等热词给学生们做了逐一解读,号召同学们居家隔离的时候除了认真学习以外还应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健康教育”课。
【政治】
读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王刚:针对疫情防控工作,政治组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关注自己所在的社区、乡村,关注社区志愿者和村两委的基层干部,了解网格化疫情管理,体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和深刻实践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感受中国基层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重庆一中的政治教师们还抓住疫情之下平凡的勇士故事,引导学生共同体会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历史】
将各朝各代战“疫”记载一一道来
刘晓明:“疫,民皆疾也。”瘟疫自古就是一个社会难题,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战“疫”的记载。《中国救荒史》中记载,中国古代有详细描述的“大疫”,周代有1次,秦汉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中华民族繁衍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与疫病抗争的历史。
重庆一中高三历史组教师从疫病的起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历史上的抗“疫”良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历史中汲取抗“疫”的智慧;通过对张仲景在瘟疫中写就传世名著《伤寒杂病论》等史实让学生们知道大疫之中有大医,是他们的担当和付出让我们得以安康;通过对近代以来疫情的防治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到公共防疫卫生体系发展健全的重要性。同时还在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近代以来世界相互联系逐渐紧密,防疫不再是单一国家和地区的事务,而成为了区域性甚至世界性事务这一实例。
【地理】
引导学生分析应急医院区位条件
吴文成:人们常说开窗通风,减少细菌或病毒的浓度,但是如何开窗通风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我运用地理知识,给同学们提供两种方式解决:一是利用房屋前后门窗呈直线型的贯穿,形成“穿堂风”,二是利用房屋内部和外部的气温差来实现屋内外的气压差从而实现屋内外的空气流通,减少室内可能的病毒浓度。
宋嘉喜:通过火山神医院的选址,引导学生分析应急医院区位条件——地形较为平坦,交通较为便利,周围的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处在盛行风的下风向,还有污水的排放对环境影响小的地区;指导学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判读疫情地图,描述疫情的分布状况,分析疫情变化的原因,推测疫情变化的趋势等。
【信息技术学科】
用大数据绘制、对比疫情图表
李崎颖:自疫情发生以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疫情监测与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提供了重要支撑。技术组老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统计家庭所在小区附近5公里以内的疫情数据,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每日数据进行对比,绘制发展趋势图表,同时充分利用重庆疫情地图、确诊病例轨迹查询等大数据手段科学预测本区域内疫情发展情况,为家庭其他成员疫情防控、安全出行、科学复工做好温馨提醒。
【国际教育】
拓展文本,引导学生更注重公众卫生事件
陈婧潇:SAT阅读和托福阅读中出现了大量的生物类文章、医学类文章,特别是SAT阅读官方指南Test 6里有一篇关于细菌生物的文章,国际课程中心的老师们在线上教学中,根据文本拓展开来,让学生了解此次的疫情、南非的蝗灾以及南美的登革热疫情等,通过国际和国内生态环境的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等角度,启发学生要注重环境保护,同时也将国际时事和国内时事渗透给学生。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林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