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德捐200元、王永洪和母亲捐300元、洪忠群微信代捐800元……
这是疫情面前,重庆武隆贫困村海螺村的捐款账单。2月21日、28日,该村两次组织党员、干部、村民向湖北孝感市中心医院定向捐款,64人累计捐款32530元,其中11人是昔日贫困户,共捐赠2900元。
这2900元捐款,每一笔背后都是一个脱贫故事。
养蜂养羊助脱贫 他现场捐出200元
海螺村是武隆区75个市级贫困村之一,全村有农户118户,共308人。其中贫困户16户35人,2019年底,16户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参加捐款的其中11人近2年刚刚脱贫。
听说捐款的事情后,张俊德就在想,“我今年喂羊子,政府奖励了5000元产业补助资金,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次疫情给国家造成了困难,是我们报答国家的好机会。”
在捐款现场,张俊德掏出200元钱,投进了捐款箱。
今年65岁的张俊德原是海螺村大元农业社的一位贫困户,家里唯一的养女外嫁,由于年岁已高加之缺乏劳动力,他的生活陷入贫困。
村里为张俊德制定了产业帮扶计划。在驻村第一书记郑强的帮扶指导下,张俊德养了23只羊,发展了十几群蜜蜂,他还被聘为村里的护林员。
2019年底,张俊德的家庭人均纯收入超万元,在2018年的基础上翻了两番,光荣脱贫。在驻村工作队组织召开的“脱贫验收评审大会”上,张俊德理直气壮地说:“今年能脱贫,感谢党的帮助、感谢左邻右舍的支持。”
这个“脱贫验收评审会议”就在张俊德家的院坝召开。当工作人员宣布张俊德顺利脱贫那一刻,村民的掌声响起,张俊德高兴得热泪盈眶,他主动邀请大家留下来一起吃饭庆祝。
“脱胎换骨”的他 微信群里带头捐
扶贫先扶志。思想上的变化让王永洪重拾了生活的信心,这次捐款,他还在村民微信群里带头并发动大家捐款。“希望我们海螺村团结起来,奉献我们村的一点爱心!”
王永洪曾经因为父亲去世,与妻子离异,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家庭也陷入了贫困。在驻村工作队的引导和帮助下,他改掉了以前的慵、懒、散,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一家人自力更生,在家门口修好了致富路,这段路对于王永洪家来说,已经迟修了20年。
虽然村里有一条通往和顺镇的水泥路,但是离王永洪家却有600多米的距离,运送东西只能肩挑背扛。2019年5月,海螺村驻村工作队带着村里的贫困户到羊角镇艳山红村考察学习,王永洪便是因为这次考察,思想上彻底发生了改变。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从艳山红村考察归来的王永洪决定先修路。取石,刨土,历经一个月,一家三口自己动手砌堡坎60余方,回填泥土200余方,一条通往家门口的公路已然成型。
重拾生活信心的王永洪,还主动参加区上组织的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学习了一门汽车美容技术,学习期间还获得了优秀学员称号,一个阳光、充满自信的王永红已经“脱胎换骨”。
驻村第一书记郑强介绍,王永洪在这次捐款活动中,大力宣传,在村民微信群里面发挥了正能量作用。王永洪及其母亲共同捐款300元。
受捐读完大学 她不能错过这次捐款机会
“我们贫困户享受了国家的帮扶,这个时候都不站出来,真要让人看笑话。”
代云芳原是白沙村民小组的贫困户,2019年重病住院,治疗费用超过4万余元,得益于医疗扶贫政策,她在享受国家医疗政策报销后,自付费用只花掉几千元。她在捐款200元后说道:“如果国家没得这个扶贫政策,我这家人又要欠下一笔大债务”。
2月28日,现场捐款活动刚刚结束,远在江苏省当教师的洪忠群给郑强打来电话说道:“请代替我捐款800元,马上微信转账给你。”
洪忠群在通话中说道,自己读书那会,家庭经济不宽裕,是教育资助政策帮助她渡过难关。“是好心人捐款一万元资助我顺利读完大学,今天我差点错过在家乡捐款的机会,那样我会一辈子留下遗憾。”
电话结束后,郑强一看手机,洪忠群微信发来一段话:“我这是叫靠党长大的,那当然要义不容辞。”
记者手记>>
2900元捐的是底气、志气、感恩
他们是昔日的贫困户,也是今日的捐赠人。
这2900元捐款中,我们能看到他们捐出的是底气、志气和感恩。
200元、300元、800元,不论多少,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扶贫干部把党的扶贫政策送到他们身边。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让“要我脱贫”变“我能脱贫”“我要致富”,脱贫志气在“脱胎换骨”的王永洪身上就是具体的体现。
2900元虽然不多,但都是他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的主动行为,这说明他们相较脱贫前腰包更鼓了,底气更足了!
海螺村16户贫困户已于去年底全部脱贫,但成果仍需巩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仍然在岗。下一步,该村将重点实施村民致富工程、人居环境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等三大工程,高质量巩固脱贫成果。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陈翔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