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考生在殿试时所撰对策文章称为殿试卷。
接到殿试卷,那就离人们常说的金榜题名不远了。
重庆图书馆珍藏清代殿试卷共计85种,所涉考生地域范围涵盖四川、浙江、江苏等15个省,其中重庆考生12人,四川考生25人。
殿试卷长这样
据商衍鎏先生记载:清初殿试卷用白宣纸裱四层,乾嘉以后加至七层。清初为十五开,前六开素页,备写履历弥封,后九开画直行,备写策文。嘉庆以后,素页只用二开,策文用纸减至八开。每开十二行,朱丝栏,无横格。清初,殿试卷尺寸高约48cm,宽约13cm。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以后,殿试卷尺寸略有缩小,高44cm、宽11cm。
重庆图书馆的清代殿试卷
重庆图书馆地处西南一隅,却有多达85清代殿试卷,而且跨时长久,地域广泛,保存又比较完整,更属少见,尤其珍贵。
这批殿试卷是由傅增湘(1872-1949)先生捐献捐古籍文献时,捐献给当时的西南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的前身)的,从此,该批殿试卷成了重庆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一门四进士 两院三翰林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盛行1300年的科举制度被明令废止。古代学子考科举,殿试是进阶之路的顶点。殿试录取分为三甲,统称进士。其中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读书人若能三甲及第,进士高中,那也是家族的极大荣耀。
在四川文坛,就有著名的“一门三进士”,指的是宋代眉山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兄弟三人,并列“唐宋八大家”之席。到了清代,四川出现了比苏氏三进士还要牛的,那就是李调元家族的“一门四进士”。
李调元系四川绵州罗江县人,他们家族具体有哪四进士?答案是:父亲李化楠(清乾隆七年进士)、李调元 (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堂弟李鼎元(清乾隆四十三年进士)、李骥元(清乾隆四十九年进士)。后面两位是李化楠胞弟李化樟的两个儿子。可见李门文风之盛,才俊之多。
至今,“一门四进士,两院三翰林”还是四川人特别是罗江县人津津乐道的事。他们是四川读书人最为称道的榜样。
在重庆图书馆所藏的殿试卷中,就有李化楠、李调元和李鼎元的殿试卷,唯缺李骥元。
珍贵的殿试卷
嘘,偷偷告诉你一个秘密:
既然见过殿试卷,那么你离金榜题名也不远啦!
原标题:高考试卷写完了,想不想知道古代的试卷是什么样的?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