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逛书店、参观博物馆、观看各种演出……一个普通家庭的文化消费之变
07-12 06:15:11 来源:重庆日报

QQ图片20200703064836.png

重庆日报消息,7月9日上午10点多,杨家坪商圈逐渐热闹起来,位于商圈核心的九龙书城迎来络绎不绝的读者。“80后”市民戴旺进入书城,直奔二楼咖啡厅,点了一杯青柠薄荷后,打开电脑开始工作。

这几年,重庆涌现了很多有设计感的独立书店,新华书店的陈设也进行了升级,不少市民已经习惯在书店看书和工作。“以前,我差不多两个月才逛一次书店,而最近几年,我每个月都要来书店两三次。”戴旺说。

逛书店、参观博物馆、观看各种演出,成为戴旺小家庭的文化消费方式。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戴旺长辈的文化生活却十分单调。透过这个普通家庭的文化消费之变,可以看出,如今,文化产品日渐丰富多元,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从蹭书到月花千元买书

“这本书特别有意思,我准备把它送给朋友。”当天,戴旺从书包中拿出《中国天文考古学》对重庆日报记者说,这本书的作者思维开阔,认真读下来受益良多。

去年,戴旺和朋友合作创办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为拓宽知识面,他更加频繁地走进书店,“我最喜欢逛精典书店,经常在里面‘泡’一整天,有一个月甚至花了1000多元买书。”

仅去年一年,戴旺就在书店和网上买了200多本书。现在,朋友经常请他帮助挑选好书,他也经常将好书作为礼物送给朋友。

“他真的成‘书痴’了。”戴旺的妻子肖莉说,家里的书柜、桌子、阳台甚至床下都堆满了书。戴旺还经常给3岁的儿子买各种地图和绘本,从小培养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小时候家里几乎没有课外书,我的小姨是政治老师,于是我经常到她家蹭书看。”戴旺笑着说,“和我小时候相比,儿子真是太幸福了。”

肖莉的父亲肖长富说,二三十年前他买书一般去解放碑的新华书店,“而如今,书店越来越多,网购渠道也越来越畅通,人们买书看书更方便了。”

从反复看老电影到追捧新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看电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戴旺的小姨郭和群回忆,当年,一场电影总是反复放映,但人们还是喜欢看,“那些经典台词都背得滚瓜烂熟了。”

如今,每年都有各种题材、精彩纷呈的影片,国内电影票房屡创新高。2019年全国票房达642.6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4%,观影人数达到17.27亿人次。

去年,戴旺和肖莉不仅进电影院看了20多场电影,还在重庆大剧院、国泰艺术中心、施光南大剧院欣赏了8场演出。“杨丽萍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是一场浓缩云南民族舞蹈精华的盛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肖莉说,如今重庆一流的演出越来越多,丰富了市民的夜间文化消费。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演出票房迈入2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7.29%,票房增速赶超电影市场。观影观演等文化消费已成为夜间经济的新亮点。

除了在剧院观赏演出,从2014年起,肖莉几乎每年都会到全国各地观看歌手华晨宇的演唱会。这几年,她仅购买歌手专辑就花费了近千元。

“在几十年前,去外地看演出是不可想象的。”肖长富说,时代变化快,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也在变,年轻人的消费观与他们大不相同了。

丰富的文创产品点缀美好生活

文创产品也越来越多地走进这个家庭——2015年,戴旺和肖莉通过考核成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讲解志愿者,这几年他们外出旅游必去当地的博物馆打卡,还会购买文创产品分享给亲朋好友。

戴旺曾和朋友们一起自驾到西北地区游玩。在近一个月的行程中,他们不仅游览了名胜古迹,还被当地文创产品“圈粉”。最终,戴旺买了3000多元的文创产品和书籍。“敦煌莫高窟的文创产品让人爱不释手,拿这些文创产品送人,既传递传统文化之美,又有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他说。

重庆的博物馆,也在不断推出令人怦然心动的文创产品。去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穆夏:欧洲新艺术运动先锋特展”,戴旺花300多元买了书签、丝巾、扑克牌送人。该馆最近举行的“失落的黄金国:安第斯文明特展”,也随之推出文创产品,戴旺迫不及待前去选购。

戴旺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的家庭必然会有更为丰富的文化消费,用文化滋养心灵,提高生活品质。

原标题:一个普通家庭的文化消费之变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