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这座重庆未来新城如何建?
09-09 08:12:36 来源:重庆日报

“科学城的核心价值是科技创新!”

“重庆科学城不应当是过去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的复制!”

“科学城建设,就是人才队伍建设。”

……

今年,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讲话精神,作出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决策部署,要求聚焦科学主题“铸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打造“科学之城、创新高地”。一时间,这座自带“科学”光环,肩负“创新”使命的未来新城如何建,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经过4个多月的缜密调研,市政协主席会议聚焦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这一主题,开展重点协商。9月2日上午,市政协7楼议政厅,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市科技局、高新区等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聚集一堂,就此展开观点的交流和智慧的碰撞。

科学规划创新方向,打造创新“策源地”

“重庆科学城作为全市‘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不应当是过去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的复制,应是创新策源地。”市政协委员、市经济信息中心主任易小光开宗明义。

在易小光看来,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仍是当下制约重庆转型升级的短板。目前,我市尽管有两江新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经开区等发展平台,但这些平台发展思路大多是以前工业园区的延续,由于科研资源分布较散、无国家大科学装置等因素制约,难以对高端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形成强大集聚力。

“因此高标准建设一个具有强大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引领重庆创新能力提升的载体,对于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真正实现重庆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易小光说。

打造“科学之城、创新高地”,既是重庆科学城目标任务,也是最大的特色亮点。

创新需要明确重点方向。今年4月,市政协专题调研组赴四川成都考察了解到,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方向主要集中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世界级生物产业创新与智造之都、成渝国际科教城和国际知名的中国新硅谷。

参与调研的市政协教科卫体委专职副主任李鹏认为,明确重点方向,重庆科学城才能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同西部(成都)科学城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如何科学规划西部(重庆)科学城创新方向?代表市政协专题调研组发言时,李鹏提出,重庆科学城应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多方面发力,协调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集中力量解决关键前沿科学技术问题和重大产业发展关键核心应用技术。“也就是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为重点,科学规划重庆科学城创新方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具体而言,李鹏认为,首先应前瞻部署基础科学研究。瞄准国家有需要、重庆有能力的领域推进原始创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资源环境、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科学领域,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国际前沿技术研究,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共性、关键和前沿科学技术问题。

同时还应大力推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瞄准重大产业发展方向推进应用技术研究,突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药、脑科学、基因治疗、纳米材料、汽车摩托车、大健康、现代建筑等产业技术创新主攻方向,筛选若干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未来产业“承载区”

“科学城建设,就是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技产出,并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市场上。”市政协委员、璧山区政协副主席雍湘直言不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重庆科学城必须肩负的使命。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拥有33925件有效发明专利,大部分专利都在高校及科研院所。雍湘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尤其高校相当大程度上以出论文、评职称、申请课题经费为主要导向,导致研发出的专利成果与市场脱节,科技成果不具有转化价值,以致每年全市科技成果转化量不高。另一方面,创新平台不足,从“研发”到“产业化”渠道不畅也是成果转化的“短板”。

“目前我市产学研用创新融合还不够。”调研组认为,尽管重庆有高等院校65所,有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7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但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缺乏有效结合,产学研用等主体之间联系不紧密,合作不够深入。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深入走访调研科学城核心区重点企业后,李鹏和调研组成员们一致认为,重庆科学城应以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发展平台为切入点,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成为未来产业“承载区”。

为此,调研组建议,重庆科学城需提升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发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以吸纳高校毕业生数量、在孵化企业数量、提升服务功能为导向,推动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专业型、特色化、持续性发展。建设大规模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建设一批中试熟化平台、概念验证中心、前孵化创新中心,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设立技术转移部门。

还需提升打造成果产业化发展平台,培育引进以高技术性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为重点的科技型企业,打造“创客团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高科技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完整培育链条,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打造科技人才“集聚区”

协商发言中,市政协委员、沙坪坝区政协主席黎万宏讲述了调研中企业的“烦恼”。在一次走访调研西永微电园一企业时,该企业负责人有些无奈,说现在不仅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电子专业毕业生不好招,本地如重庆邮电大学电子专业的毕业生也不好招了,留下来的干不了多久就要离开。究其原因,根本在于附近吃住不方便,生活不配套,缺乏科研氛围。

黎万宏认为,目前科学城软、硬件水平还达不到全国一流科学城标准。“科研环境、规模以及引进人才政策、引进科研机构规模还有很大差距。”

人才问题,引起了与会人士的共鸣。

“科学城建设,就是人才队伍建设。”雍湘认为,只有人才集聚了,才能发挥科学城的核心价值。

雍湘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重庆科学城建设范围内共有高校15所,拥有在校大学生20万人,其中研究生约2万人,占比10%,博士生约6000人,占比3%,每年毕业大学生中约5000-8000人,在科学城范围内就业,占比不到5%,极大限制了科学城人才聚集效应。

如何让重庆科学城成为科技人才“向往之城”?黎万宏直言,应迅速全面提升科学城软硬件水平。围绕科技园、科技街等园区周边区域科学布局,完善学校、住宅楼、写字楼、酒店等配套设施,为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提前打下基础。加快实施畅通工程,对科学大道沿线按照功能布局统一规划、设计,加快启动道路规划和交通设施改造升级,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形成完备、通畅的交通路网。

同时实施筑巢引凤工程。黎万宏建议,科学城规划用地500亩到1000亩用以修建科技园、科技街,创办大型科研院所,尽快栽好引凤的“梧桐树”。还应抓紧制定科创人才引进政策并尽快落地落实。他建议从每年财政存量资金中挤出一部分用于奖励人才落户,重点引进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领域领军团队、尖端人才。

易小光也认为,重庆科学城应打造面向全球、面向全国的开放性、国际性科技特区。其中可探索建设国家级人才特区,依托重庆自贸试验区和中心示范项目开放平台,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创建“类海外学术环境”。

“关键在人才。”李鹏说,重庆科学城的规划建设,应对紧紧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研究制定培养和集聚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政策。

李鹏建议,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打造高中低端科技人才“集聚区”。

一是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国家和市级科技领军人才,加大国际高端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促进更多域外人才来重庆发展。

二是加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配套,推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企业科技创新中心协同发展,建立西部(重庆)科学城人才专家库,发挥高端科研人才在重大项目研发、技术攻关、政府决策参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加快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和技能,为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撑。

重庆日报记者 戴娟  

原标题:这座重庆未来新城如何建 市政协历时4个多月专题调研科学城规划建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