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我的发稿节奏却‘慢’了下来,整整一年,只采写了一组报道”“照片上这身衣服,是我在武汉80天抗疫报道中,穿得最多的一件。重新穿上它,就会想起我的前线经历和三次印象深刻的落泪”……12月23日,由中宣部、中国记协组织的2020年“好记者讲好故事”全国巡讲活动走进重庆,来自全国各地的12名优秀记者,分享了一个个新闻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
她用一年写了一组报道
河北日报记者白云用一年的时间写了一组报道。
2019年,河北日报策划了大型系列报道《大河之北——河北自然地理解读》,系统介绍河北的山地、平原、湖泊、海洋等丰富的地貌特征和历史、人文故事,白云负责其中的海洋单元。
“作为本地人,我所知也仅限于北戴河能看海,唐山有个港口而已。”白云说,第一次访谈海洋专家,她捏着采访本不敢抬头,根本不知道要问什么,从哪问起。
于是,专家拿出一本《河北海洋资源调查与评价》,让她回去了解一下基础知识。
这本书有543页、70万字,里面全是砂质岸线、上新世、潮位差、郯庐地震带凹陷这样闻所未闻的词儿。从门外汉到初步入门,白云用了三个月时间。办法无所不用:画图、计算、做笔记、啃资料。
带着一脑子恶补来的海洋知识,白云又踏上了河北的海岸线。几个月时间,河北487公里的海岸线,凡是人能走到的地方,她几乎都走了一遍。
最终,6组报道她一共修改了26稿。从2018年12月到2019年11月,白云用6篇、总计8万余字的报道,把河北487公里海岸线的形成机制、生物类型、三大港口的前世今生、沿海旅游的独特韵味进行了解析。
武汉抗疫80天她哭了3次
2月18日,武昌医院的刘智明走了,成了首位因感染新冠肺炎倒在抗疫一线的院长。
为了挖掘刘智明生前的故事,人民日报记者吴姗多方追溯院长生前经历,一边在武昌医院实地采访,一边联系其亲友。
刘院长一位挚友因太过悲痛,多次婉拒吴姗的采访。可在吴姗静静地听着她倾诉思念快1个小时后,这位朋友主动向吴敞开了心扉,并把亲友缅怀的十多封信和从未公开的院长家书拿了出来。
交稿当晚,吴姗在泪水中敲击键盘。“不仅仅是被事迹深深感动,更怕写不好愧对英雄,愧对那份信任。”这是她在武汉抗疫80天第一次痛哭。
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吴姗走进被称为风暴之眼的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成为人民日报第一个进红区的女记者。
值班医生张巍让她赶紧离开,说太危险。想到采访机会来之不易,想到穿着的防护服还很紧缺,她一下急哭了。
最终,经过通宵采访,她带回了主流媒体中最早的金银潭红区报道,文章标题“疫情不结束,我们不撤退 ”成了广为流传的战斗口号。
吴姗第三次哭泣为的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乐乐。
当时乐乐的妈妈感染了新冠,即将临产。通过人民日报“征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求助者信息”平台,她被及时送入医院,产下一名健康女婴。听闻好消息,吴姗又一次哭了,这一次是喜极而泣。
三次采访见证“父子”接力扶贫
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有两位特别的“第一书记”,他们是一对父女:郭建平和郭子涵。
2019年7月30日,郭建平却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倒在了扶贫一线。在父亲去世一个月后,郭建平的女儿郭子涵接过“接力棒”,又成为了台北村第一书记。
山西省晋城市新闻传媒集团的记者赵亮,前后三次走进郭子涵,通过一本本你扶贫日记,讲述了老郭和小郭的扶贫接力。
郭子涵的日志见证着台北村的变化:2019年10月25日,文化活动广场建成;2020年4月7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搬到了新址;5月2日,药茶 加工车间即将投运;5月26日,白皮松、连翘的育苗规模达到了500多亩,每年人均可以增收4000多元;还有煤改电项目、民俗旅游也在进行中……
郭子涵拿着她的工作日志告诉赵亮,这是她能写给爸爸最好的“回信”。
赵亮说,她和子涵已经约好,今年春节,还要再去台北村看一看。
据悉,参加这次巡讲活动的优秀记者有“中国新闻奖”的获得者,也有“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获奖选手,他们展现了记者的责任、担当、奉献,代表了全国百万新闻工作者。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陈竹 摄影 任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