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城墙边原来有一巨石,像一头象,取名白象。因白象在北岸,而南岸又有狮子山,于是就有“青狮白象锁大江”的说法。 “白象”石下原有一池,取名白象池。辛亥革命之前,现望龙门、太平门一带成了重庆的城中心, “白象”附近形成了长约400多米,宽不到10米的街道。据说这里原为白象洗浴的搓澡池,取其吉祥寓意,故得此街名。另一说为街口原有一汉白玉石象,恰好与长江对岸玄坛庙前的青石狮隔岸相望。两者一上一下,镇守长江,故有“青狮献瑞,白象呈祥”的说法。20世纪60年代,石象不幸被毁。后来在渝中区文管所努力下,消失的“白象”终于回到故土。
白象街位于望龙门、太平门两座水码头之间,上临储奇门药材市场,下接打铜街、陕西街金融区,后靠官府衙门,面临长江,与南岸隔江而望。天时、地利、人和皆占,曾集重庆城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于一身。1886年这里成立了重庆最早的有线电报局,1891年重庆开埠后,英、美、日等都在这里开设洋行,形成“金融街”,之后报关行、运输行等也在此设立。到了20世纪30年代,轮船公司集中在这条街上,除民生公司在模范市场,三北公司在陕西街三晋源巷外,捷江公司、清光公司、太古公司、日清公司、怡和公司、平平公司、招商局等都在白象街。
白象街还是重庆近代报业的发源地,人文荟萃。其原街15号是1897年宋育仁主办的《渝报》和1924年肖楚女任主笔的《新蜀报》报社旧址。1938年老舍曾移居白象街《新蜀报》报馆;1922年,陈毅在重庆《新蜀报》任主笔,和报社同仁在白象街社址前合影;1938年《大公报》迁到重庆后, 《大公报》第二任总编辑王芸生便居住在白象街的一个小寓所里;1941年“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白象街举行爱国工商界人士座谈会。
重庆最早的洋房,见证了金融街昔日的繁华。现周边老建筑早已不知所踪,唯有“江全泰号”洋房站在原地,成为往昔辉煌的见证。一位从上小学到进入街办电器仪表厂工作,大半生的时光都在这里度过的老大爷回忆:老街是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一长溜土瓦平房,墙挤墙,人挨人,每逢下雨满脚泥。没钱买砖,就用竹篾和上泥灰,做成篱笆墙。这样的墙体不隔音,坐在家里聊天,声音稍微抬高,邻居就能听得一清二楚。家门前的长江是居民们的天然水源,居民用水全靠挑夫挑上来。后来,望龙门缆车站附近建起水站,花上1分钱,就能换来一担清水。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自来水入户,他家的扁担才就此“退休”。
原标题:地名故事丨见证重庆开埠历史的白象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