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曾说:“上帝按照他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但人也回敬了上帝,按照人的形象把上帝创造出来了。”林东海先生也在《诗法举隅》中说:“人不仅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人还可以按自己的形象改造万物,这就是以人比物的拟人化”。
在盆景创作中,也常常借用这种拟人、拟物的修辞手法。
盆景作为一种静态的艺术形象,常常给人以生机盎然、姿态万千、活泼生动、化静为动的印象。
中国的盆景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1977年至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片上,绘有盆栽植物的图案,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盆栽”观赏植物,是中国盆景的初级形式。
你知道吗?南岸也有这种静止的艺术。
区别于一般盆景作品,南山盆景作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在创作盆景时,以树桩盆景为例,需要初造型,以铝丝蟠扎为主,其后加以补蟠、修剪为主,使其达到要求的造型。在造型的同时,注重与自然相结合,蟠扎时以树木自然生长的千姿百态为蓝本,树桩盆景的诗情画意和造型技巧相结合。
就这蟠扎而言,讲究的是“三弯九倒拐”,特别讲究功力深厚和自幼培植,要想学好非下苦功夫不可。
俗话说“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人们面对一盆盆景,口里心中皆称“好看”,但对于盆景手艺人来说,一件盆景艺术是通过多年精心“养”出来的,是用时间雕琢的艺术。别看它们尺寸小,从上盆培养到蟠扎定型,每一盆都是好几年,甚至几十年,成型之后,还要时时修剪、养护。这是一辈子的事。
说起南山盆景的造型,它注重于线条的塑造,线条的语言艺术,是造就南山盆景形式感的手法之一。王朝闻在《雕塑谈》中讲形式感:“使人觉得形体仿佛不能满足于它所占据的固定空间,力图向四周伸展,静止的形体显得活跃起来。”盆景中的化静为动,往往使塑造的景物显得活泼跳跃和具流动感。
在盆景创作中,倾斜的线条、弯曲的线条、外伸的线条、垂直的线条等不同的线条,在盆景造型的形式感中产生了活泼的动感。人们通过观赏这种特定的景物后,能发挥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
来源:南岸文旅微信公众号、园林名人堂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