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重庆游玩,推荐去巴南木洞古镇去转转,这里有一位革命先驱的励志故事。
木洞古镇地处重庆主城东部,北临长江。老街沿长江顺势延展,自古以来,就是热闹非凡的水陆交通驿站。木构穿斗,撑拱窗花的古建筑沿街铺展,勾勒出传统的巴渝风貌。
木洞码头的繁荣,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口在此经商定居。位于老街中部的黄氏家族,经营着兴盛一时的商号。现作为黄家大院管理员的黄大爷,已年过七旬,他家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了数百年。
黄大爷介绍说,自己的祖辈是在内江去运白糖和红糖,从自贡运盐巴到木洞,发散到南川、涪陵,到江北、垫江、长。明清以来,凭借着舟楫之便,木洞老街商贾如云,人口大增,热闹非凡。到了民国年间,云贵川湘鄂五省商会均在此地设立商务代办,就连外国客商也纷至沓来。
一时间,“五里长街”商铺林立,“一里码头”货船如织。外国人到木洞来购买桐油,把木洞看得很重要。频繁的贸易往来,加强了木洞老街和世界的联系,人们的眼界、思想也随之开阔。
清朝末年,商人杨辉之在木洞老街经营着一家商号,他依靠自家的商船,把木洞的蜜枣、榨菜等特产远销外地,生意十分兴隆。杨辉之的儿子名叫杨庶堪,字沧白,从小聪慧好学。19岁那年,杨沧白在重庆府考取秀才第一名,父亲为此欢喜不已。杨辉之虽然是商人,但依然希望儿子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然而,就在此时,京城传来维新运动失败的消息。国是日非,封建体制的腐朽,正在一步步摧毁这个国家。面对自己与民族的未来,杨沧白决定,不再因循世代读书人的老路,他不但自己要做到“人有脊梁腰杆硬”,也要让整个民族都能挺起脊梁。
在学习洋文的时候,杨沧白就跟父亲进行了争论,“我们就是要学习洋文,因为我们国家现在危亡之际,封建帝制影响了我们,所以我就是要学,去担当一份责任。”这时,杨沧白的父亲说,“小孩子还有这么远大的理想,很不错,那好,我支持你!”
杨沧白得到父亲的支持后,坐着自家商船,沿着先祖开辟的水路航线,前往重庆。在重庆学习期间,杨沧白深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他果断剪掉了辫子,穿起了短褂。很快,这个特立独行的年轻人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他们以“寻求富国强兵之道为标志,以启迪民智为作用”,成立了民主革命团体——公强会。这便是中国同盟会重庆支部的前身。
几年之后,杨沧白领导的革命军发动武装起义,在重庆成立蜀军政府,结束了清王朝在重庆的统治,进入到一个更具变得的时代,而杨沧白也被后世尊为辛亥革命的先驱之一,他也成为家乡人心中的骄傲。
1942年,62岁的杨沧白逝世,遵照遗嘱,后人把他的灵柩送回巴南木洞,在老街东面的东温泉安葬。老街人得知杨沧白遗体回归故土的消息后,扶老携幼,在码头河街边等待运送灵柩的木船,步行几公里为杨沧白送行。
“铁作脊梁宜自强”,杨沧白以一腔热血和敢为人先的勇气,推动了重庆历史的进程,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重庆朝天门码头附近的一条街道,命名为“沧白路”。如今这里是重庆最繁华的商圈之一,游人如织,更多的人通过这条路知道了杨沧白的故事,也知道木洞的老街。
而家乡人也把他的故居完好地保存起来,并在他的对面建起了木洞中学,校园内修建了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凉亭——沧白亭。如今,沧白亭已经成为一代代木洞学子读书的好去处,也让杨沧白敢为国家和民族探索新出路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延绵传承。
这里是杨沧白的故居,在经过修葺之后,已经成为老街上一处非常珍贵的文化景观。这里面,院落不大,却整洁雅致,屋里屋外存放完好的旧物,就好像在静静地为我们诉说先辈的故事。每到放学的时候,故居对面木洞中学的学生们喜欢来到这儿,在浏览景致的同时,也汲取着前进的力量。
原标题:这位考取秀才第一名的革命先驱,重庆木洞老街人,一条路以他命名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