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他们从这里赴法 开始探索真理的万里远航
06-15 18:04:12 来源:上游新闻

QQ图片20210615183125.jpg

△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旧址。

一百多年前,一千多名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生扬爱国之情,立强国之志,启报国之行,在那段异常艰难的岁月中,“勤以做工,俭以求学”,从理论和实践中学习和探索。有200多名学生选择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生的信仰,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共党史上一个重大事件。重庆,作为留法勤工俭学人员重要的输出地区,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重庆地区的传播和中共重庆地方组织的建立培养了优秀的领导人才,也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领导人和坚强的革命战士,邓小平、聂荣臻、冉钧……都曾从这里走出去。

△重庆留法勤工俭学分会预备学校赴法学生代表名册。

没有宿舍的学校 每天可闻法语读书声

辛亥革命后不久,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倡导和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他们希望动员有志青年到法国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探索一条科学救国、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

据不完全统计,在1919年初至1920年的留法勤工俭学热潮中,全国留法勤工俭学生约为1579人,而四川有名在册的为472人,总人数居全国之冠。

打开1919年9月12日的《国民公报》,上面一篇报道提到,在四川境内,仅巴县和江津两县就有近90余人留法勤工俭学,其中巴县47人,为全川赴法人数最多的县。

△《国民公报》关于重庆留法预备学校的报道。

“重庆留法勤工俭学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有组织、有步骤,留法运动很快在重庆蓬勃发展起来。”渝中区委党史研究室科长张辉介绍。

1919年8月28日,由重庆总商会会长汪云松、巴县教育局局长温少鹤等热心发起,倡导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会重庆分会,致力于“培养救国人才,振兴地方实业”。

重庆留法勤工俭学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积极筹备“重庆留法预备学校”。9月中旬,在汪云松、温少鹤、童宪章、曾吉芝、朱芾煌、黄复生等工商界人士及社会名流的捐赠资助下,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正式开学,由汪云松出任董事长。

学校招收的是中学毕业生和具有同等文化程度的青年,目的在于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工业知识和基础法语。很快,学校招到学生110人,其中公费生60名。

重庆留法预备学校位于城内夫子池文庙“泮池”的侧面,这里当时属于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即今重庆二十九中前身。学习条件艰苦,学校内既无宿舍,也不具备体育活动场所,食宿均由学生自行解决。

学校开设了法语、中文、数学、工业知识4门课程,学制为一年。由于学生文化程度不一,被分成初级班和高级班分别授课。高级班教师为法国驻重庆领事馆翻译王梅柏,初级班则是由曾赴法留学的一位张姓留学生授课。

虽然校舍简陋,但每天清晨,校园里可闻此起彼伏的法语诵读声——在外住宿的学生们早早到校,一心苦读。他们渴望去国外寻求真理,实现报国之志的愿望非常强烈。

△1920年5月20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校长童宪章发给王邦倜的毕业证书,以及四川省公署1919年8月11日发给他的合川县中学毕业证书。

一边学习一边参加五四运动

在准备赴法的过程中,留法预备学校的学生们还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参加了重庆学生抵制日货的斗争。

当时,重庆警察厅长挪用公款,廉价购买日货以警察厅名义公开拍卖,激起了爱国学生的抗议浪潮。1919年11月17日,川东师范、重庆留法预校等校的学生们到警察厅示威,逼迫警察厅长交出日货,在朝天门码头当众焚烧。渝中区委党史研究室科长张辉介绍说,学生们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市民的声援,斗争最终以四川当局被迫撤销厅长职务而告胜利结束。

当年预备学校的学生江泽民(克明)在回忆文章里提到:“我们预备学校的同学为了抵制日货,反对卖国贼,曾经集体到重庆卫戍司令部去示威请愿,在那儿坚持了两天一夜的斗争,取得了初步结果。同学们自动把带有日本商标的牙粉、脸盆等日用品摔在地上焚烧,把洋布衣服也撕毁,表示不再用东洋劣货……”

五四运动的实践,激发了留法预备学校里这群年轻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给他们上了寻求真理的第一课。

热血青年得到留学资助

为鼓励更多青年学生到国外留学深造,川东道尹公署采纳了周家祯等人关于设立留学贷费的倡议:“初定留学生在省外者,人岁贷五十元至百元为率,国外岁贷百元至二百元为率,贷无息。”此款来源于地方的“中资捐”,仅巴县一地,“平年可达万元,盛年可达万两。”

留学生享受的贷款虽被称为无息贷款,但实际上不用归还,此项留学贷费的规定一直实行到1935年才被军阀当局所废止。

经过考试和体检,重庆留法预备学校的83名学生获准赴法,46人取得贷费资格。其中冉钧、代坤忠、谢陈常、熊济平、熊禹九、江泽民(克明)等人,由重庆留法勤工俭学会解决赴法路费300元;其余37人和未进预备学校的熊云章等江津学生为自费生,由重庆工商界资助每人100元作为路费。

其中,聂荣臻从江津赶到重庆,得到了汪云松的鼎力相助,才得以赴法成行。

1920年7月4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学生结束了近一年的紧张学习生活,在重庆总商会举行了毕业典礼。法国驻重庆领事、法国各侨商、教士及各学校校长都来了。

学校旧址开辟出历史展厅

在渝中区下半城白象街路口通往长江边的路上,有被称为重庆城“九开八闭十七门”之一的太平门。百年前,这里集中了洋行、中外商号,多个轮船公司也在这一带设立总部,成为热闹的轮船码头。

邓小平等83名重庆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经过的(6481948)-20210615181436.jpg

△邓小平等83名重庆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经过的太平门遗址。

1920年8月27日,83名重庆留法预备学校的毕业生离开学校,从夫子池出发经过太平门,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整队登上法商聚福洋行的“吉庆”号客轮,告别山城,顺江东下,从此走向世界。

从夫子池到太平门不过短短两公里,但对包括16岁的邓小平在内的这群热血青年却是关键的一段人生路,他们从这里开始了探索真理的万里远航。

到上海后,全体学生于10月1日乘法国“盎特莱蓬”号邮轮,踏上留法勤工俭学的征途,经过44天的航行后抵达法国马赛。

如今,在巴南区档案馆有一件“镇馆之宝”:一张泛黄的档案上,写有“重庆留法勤工俭学分会预备学校赴法学生代表”字迹,残存的纸张上可以辨认出邓希贤(邓小平)、冉钧、周文楷(周贡植)等50多名学生的名字,名字下方是他们的印章。这件1920年的纸质档案诉说了当时这群热血青年的报国之志。

QQ图片20210615232504.jpg

△二十九中内的邓小平塑像。

一个世纪过去,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只剩下泛黄的黑白照片,但走进今天的重庆二十九中校园,从邓小平塑像,从大成楼(纪念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文天楼(谐音闻天,纪念张闻天)、期贤楼(谐音希贤,纪念小平)等校园主体建筑的名字中,依然能读到那段峥嵘岁月留下的印记,那些充满精神力量的故事早已悄然融进一代代年轻人的血液。

渝中区委党史研究室在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所在地,也就是今天的重庆第二十九中学开辟了青少年党史教育馆,其中就再现了从重庆出发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群体的革命之路,还原出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今年6月3日,渝中区青少年党史教育馆正式揭牌,学生们争先前来参观。他们和当年从这里出发赴法,16岁的邓小平有着相仿的年龄,他们的眼里同样闪耀着明亮的光芒。

感谢三峡博物馆、渝中区委党史研究室、巴南区档案馆、重庆二十九中供图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熊远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