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进入雷电高发期 专家:有雷击风险时要避免快速移动
07-20 09:24:16 来源:上游新闻

如今正值夏季,打雷下雨时常能见到。近日,浙江宁海一女子在骑电瓶车赶路的过程中,不幸被雷电击中身亡。据媒体报道,当地当时并未下雨,但天空明显有乌云。没有下雨,也有被雷击的可能?7月19日,重庆市防雷中心主任许伟在接受采访时,对此做了解释,他还提醒,重庆市民在夏季雷电高发的时期,要注意主动避险。

打雷和下雨成因不同,“晴空霹雳”是有可能的

“打雷和下雨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许伟介绍,虽然雷电与降雨往往伴随,但没有降雨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雷电。没有下雨,但天空有乌云(即积雨云或者雷云),在达到击穿的临界条件下,云层和地面之间还是会放电,也就是发生闪电,这时候仍然有被雷击的危险。浙江这位女士发生的事情可能就是这种情况,而且她骑车处于移动状态时,是更容易被雷电“选中”的。

甚至有一种较为极端的情况,没有下雨,天空是晴朗的,也有可能发生闪电,有成语叫做“晴空霹雳”,讲的其实就是这个事。出现“晴天霹雳”现象,是由于闪电发生的放电通道从较远的积雨云中水平延伸出来,在晴朗的天空中经过相对较长的距离(据文献有的甚至长达20多千米)后向下击中地面。

目前重庆处于雷电高发期,冬季极少发生雷暴天气

前段时间,重庆被暴雨侵袭,伴随着打雷闪电,给人们出行造成不便。许伟说,7~8月正是重庆强对流频发的时期。

据数据显示,2008~2020年,重庆1月、2月地闪较少,平均每年1月、2月监测到地闪分别为34 次、631 次,从3月开始地闪逐渐增多,到7月到达顶峰,达5.87×10的四次方次,9月开始地闪快速减少,到12月减少到4.3 次。其中地闪主要发生在4~9 月,占全年的94 %,7~8 月为地闪高发期,两个月占全年的57.9 %。

7~8 月也是重庆强对流频发的时期,这是因为盛夏时节对流旺盛,0℃层高度较高,所积累的不稳定能量增强,对流活动向上发展,这有利于云内冰晶、霰粒等相互碰摩擦后在不同部位形成正负电荷累积,最终形成闪电。12月至来年2月(冬季)发生的地闪很少,只占占全年地闪的0.33 %。

许伟称,冬季我国主要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对流天气很难产生,极少发生雷暴天气。

重庆雷电多发区集中在山脉交汇处,山区的迎风坡雷暴较多

重庆地闪年际变化较大。据2008-2020年统计显示,重庆区域平均每年发生地闪2.08×10的五次方次,2018年雷电活动最为频繁,共监测到地闪3.04×10的五次方 次,其次是2010年,共监测到地闪2.82×10的五次方次,地闪最少的年份是2015年,监测到地闪1.27×10的五次方次,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2.39倍。

2008~2013年,地闪次数维持在1.9×10的五次方~2.8×10的五次方次,2014~2017 年,年地闪次数下降到1.2×10的五次方~1.6×10的五次方次,到2018年地闪次数陡升至3.0×10的五次方次以上。

“雷电的发生与下垫面的水分含量、电导率和空气的大气成分分布有相关性,这些因素是首要重要条件,但重庆也有自己特殊的情况。”许伟称,重庆在中国的同纬度地区,地闪次数算比较多的。从闪电观测数据来看,地闪密度大值区多集中于山脉的交汇处以及渝西的台地-丘陵向山地的过渡地带。比如江津—渝北中心位于中梁山、南山之间,华蓥山、龙王洞山、铜锣山以南,并沿铜锣山与南山之间的缺口向东延伸;开州—万州中心位于大巴山与铁峰山、精华山等平行山列的交汇地带;忠县—石柱中心位于挖断山和方斗山的交汇地带;大足—荣昌中心位于台地—丘陵向山地的过渡地带。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使得对流发展可使局地降水增强,也能够作为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机制,造成不稳定能量释放,因此在山区的迎风坡雷暴较多。

雷击造成的死亡案例都发生在户外,大部分在乡村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全市雷电灾害事件年平均9次,10年间共造成15人死亡,25人受伤,这些雷击造成死亡的案例都发生在户外,而且,这些伤亡事件有93%发生在乡村。

“在防雷上,城市和乡村有不同的侧重点。”许伟说,城市高层建筑多、防雷装置相对较为完善。但各种电气电子设施设备也较为密集,雷击风险较高,且一旦遭受雷击可能造成较大的经济财产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首先建筑物的防雷装置一定要“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还要按照规范要求安装、并经过严格的竣工检测才能投入使用。同时使用者在平时要注重日常维护、定期检测等。

“农村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经济发展状况差别较大。”防雷装置安装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而且农村留守老人多、儿童多,相对来说,对于防雷常识的了解、防雷技能的掌握上比较欠缺。

许伟提醒,新建的农村住宅应考虑尽量安装防雷装置,特别是处于山顶、水陆交界等地域以及常年雷电多发地的房屋。在线网布设、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等等情况时,要考虑到防雷的问题。

“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要主动关注雷电灾害预警,大家要提升防雷减灾,应急避险技能,尤其是户外情况下遇雷电的避险技能。”许伟强调,一般情况下,雷击风险存在时,首先是争取进入相对安全的室内。如果来不及,尽量避免靠近高大物体,避免快速移动,能静止下来更好,避免自身成为突出物。

为了提高人们的防雷意识,提升建筑物防雷能力,2019~2020年,重庆市气象局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推动,组织全市气象部门开展城镇居民住宅防雷检测与科普“百千万”公益行动、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防雷公益服务,走进城镇居民小区130个、检测住宅楼1130栋、科普宣传覆盖家庭27135户,在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开展科普讲座及宣传咨询59场次、发放宣传品4.1万份检测排查建筑物242栋。

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所在的14个区县局开展脱贫攻坚防雷公益服务,结合深度贫困乡镇的实际组织科普宣传,针对雷电灾害敏感场所开展免费防雷装置检测、隐患排查等。同时以易燃易爆场所、旅游景区、学校及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房为重点开展建(构)筑物防雷检测、隐患排查242栋。市防雷中心直接组织对浪坪乡中小学、乡政府、各村委会、卫生院、派出所等12处建筑物开展防雷安全隐患排查,发放防雷减灾科普宣传资料3200余件。

新闻多一点>>

1、雷电现象产生的原理是什么?

雷电简单的说,就是由于不同部位所带的电荷极性相反,云间、云内或者云地间产生瞬间剧烈放电的现象。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云体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2、为什么雷电产生之后往往伴随着雷声?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放电过程中,由于闪电通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雷声通常分为两类:(1)声波,人们能听到的声音;(2)次声波,低于人耳可闻声音的频率,通常为20Hz左右。雷电通道迅速加热膨胀是雷声的来源,一些次声雷电波也是同样机制产生的。大部分次声雷声由于雷电将储存在雷暴云中静电场能量转变为声音能量而产生,然而这种机制也可以产生可闻雷声。加热通道膨胀机制可能存在初始正压变化(过压),而静电压力释放机制则可能会产生初始负压变化(欠压)。

上游新闻记者 钱也 实习生 陈柔潼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