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条“云巴”公交示范线在此首发,突破两项“卡脖子”技术的世界一流变速器在此研发成功,国际领先的刀片电池在此生产,一大批有市场潜力的创新种子,孵化出了大批有着强大市场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703家、高新技术企业239家。
——打造大学城创新生态区、建设三种不同类型科技创新平台、推动若干企业自主创新——作为重庆(西部)科学城重要组成部分的璧山区,一年来来着力构建的“1+3+N”科技创新体系正在绽放出自己绝美的风姿。
高标准绘就璧山创新先行之城“蓝图”
2020年4月20日,市规划委员会和市城市提升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会上审议了《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明确了新时期下重庆建设科学城的规划范围,璧山就是其中之一。
“要充分发挥‘迎客厅’的创新功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面对新机遇,璧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并立足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已绘就“设计图”、搭建“架构图”、编制了“施工图”。
“设计图”——谋划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由北向南依托黛山大道作为发展主轴,辐射串联璧城、璧泉、青杠、来凤、丁家等镇街,形成“一廊四组团”的空间格局。具体而言,“一廊”即依托黛山大道形成科创走廊;“四组团”即科技创新小镇组团、璧泉组团、青杠—来凤组团、丁家组团。
“架构图”——构建“打造大学城创新生态区”+“3类科技创新平台”+“若干企业自主创新”的“1+3+N”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原创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目前所有重点任务和项目已全面启动,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施工图”——规划建设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西部(重庆)科技创新小镇布局综合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高校科研区、企业科创区、商业活动配套区、智慧生活配套区等物理空间;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西部(国际)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区,探索建立大数据交易市场,发展数字文创、信息安全、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规划建设面积20平方公里的重庆产教融合生态区,作为大学城功能拓展区域(大学城西区)……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目前均已全部启动、有序推进。
2025璧山要进入国家创新城市行列
2020年10月,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创新生态社区一期工程正式投用,璧山的科创步伐更进一步。
目前,创新生态社区里已布局了研究院、创新联盟等科创实体。
在研究院方面,已建好的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通过筛选前沿科技成果,孵化成立了平创半导体研究院、华创智能科技研究院等13家新科技企业,还有40余个项目正在孵化之中;入驻社区内的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已引进31个科研团队入驻,定点孵化重庆大学原创成果;目前,还在筹建中国科学院(璧山)科创中心、戴尔—重庆科创中心等。
在创新联盟方面,已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联盟、川渝机械工程学会创新联盟、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联盟等8个创新联盟。
在科创服务平台方面,已搭建起科研仪器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组建起金融风险投资、新产品销售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成立了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在检验测试平台方面,建成了智能柔性中试装配产线、3个专业检测实验室和1个智能化电子类中试基地。
而在日前召开的璧山区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上,璧山区制定出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到2025年,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要突破,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按照这一目标,璧山的科技创新主要指标都要迈进全市前列,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要提高到3.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分别突破500家、2000家。科技创新友好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成示范区、品牌标准诞生地、成渝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初步建成。
今后几年的璧山将在创新要素流动、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成果保护、科技体制机制的完善等方面集中发力。会议还提出,一批重大创新载体建成投用、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加快集聚的具体要求。
与此同时,璧山还在培育创新文化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好创新平台、汇集创新资源等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
上游新闻记者 李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