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有一种童年叫“厂子弟”。
大人在轰鸣的厂里工作,孩子在子弟校学习长大,几代人在这里奉献青春。
这是属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厂记忆,那时的厂区,就是一个小世界。
如今,机器不再运转,铁门结上锈斑,过去的记忆还在吗?
by:阿露
上个世纪60年代,沙坪坝有两家大工厂,一家是
那时候,如果谁家有人在特钢厂工作,就是妥妥的“铁饭碗”,说话腰杆子都要硬些。
也是那时候,如果哪个小伙子有一辆嘉陵摩托,处对象都会被高看两眼。
by:周小喜
像这样的国营大厂,员工曾有上万人,加上家属,2、3万人都生活在这里。
左邻右舍是朋友、是同事、是同学,大家都是熟人,生活过得简单又快乐。
by:周小喜
90年代末,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特刚厂并入重庆钢铁,画上了历史的句号。昔日的辉煌、火热、忙碌,随着人去楼空,都消散殆尽。年轻人都走了出去,而年迈的人,舍不得离开这片扎根的土地,在这里继续见证老街的变迁。
by:周小喜
石井坡附近的街区很有老重庆的味道,时代保留下来的工业遗产和人文情怀,让这里富有生活气息。
by:周小喜
文化中心广场旁边,有一栋筒子楼,老双碑人都习惯叫它“弯弯大楼”。
老楼满是岁月的痕迹,入口在一处隐秘的角落,黑漆漆的看不清里面的乾坤,骑手不自觉望向“舞厅”二字,或许让他想起了自己的青春。
by:周小喜
它的大名叫游艺楼,在双碑人心中,它曾是最有资格的游乐场所。
外表平平无奇,里面却是满满的港风。
by:周小喜
进入大楼,早已不属于这个年代的环形廊道上,彷佛有小孩开心打闹着跑过,邻里间热情地呼唤开饭,上世纪的烟火气好像就在眼前,放映着从前的辉煌。
by:周小喜
“小时候,楼里可以打台球,上网吧,滑旱冰,爸妈怕我学坏,不准我去耍,但我还是忍不住要偷偷去坐碰碰车。”
对于住过双碑的人来说,回忆起从前的游艺楼,总有很多快乐时光。
by:周小喜
后来,好玩的大楼越来越多,好多娱乐项目都搬走,年轻人逐渐不再光顾这里。现在的游艺楼,更多的是推拿理疗、艺术培训、茶馆麻将等经营场所。
by:周小喜
破旧的楼梯间,扶手已经腐烂,简单的修修补补,勉强维持上下楼的安全。防风的玻璃也是东缺一块,西缺一块。
by:阿露
可能就是这样独特的破败气质,它被爱好摄影的人寻到,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猎奇。
by:周小喜
告别游艺楼,往滨江路走,寻到一段关于嘉陵厂的记忆。黄葛树遮蔽的厂区路上,嘉陵厂的老房子还在,也就是当年的职工居民区。
by:阿露
只有像这样的老楼,每家每户才能放心把大门打开,完全信任左右的邻居。他们见证过嘉陵厂的辉煌,也适应了如今蒙尘的老房。不远处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与这里是两个世界。
by:周小喜
在高楼住久了的人,很难再看到晒香肠。偶然遇到,想起童年时光,顿时百感交集。
by:周小喜
老厂区最不缺的就是好吃的,这些老店,庆幸没有被岁月变迁带走。
by:阿露
爆炒螺蛳是拿手菜,刚端上来时,要忍得住香味的诱惑,着急的人总会被烫得甩爪爪。螺狮很大一颗,新鲜又干净,香辣入味,适合下酒。
距离上次吃罗老五,已经过去半年,但白砍鸡的佐料,我现在想起都还流口水。
by:阿露
双椒面点两份不会错,一份真的不过瘾,双椒是灵魂,郡花是点睛之笔,交织在一起就是一道惊为天人的美味。
白糖番茄是小时候的味道,吃多了辣的,吃一口番茄超级解腻。
by:阿露
大排档对面的
一碗银耳稀饭,就能带你魂穿小时候的味道。银耳汤、糯米饭、花生粒、黄豆粉,用料很足。淡淡的香甜口感,很适合在冬季暖胃。
by:周小喜
刀削是他家的特色,厚度适中,很有嚼劲。
牛肉面,光看汤汁的颜色,就知道是老牛肉面的味道。果然,原汤牛油味醇厚,细面裹上汤汁佐料,真的入味。
by:周小喜
老街美食,怎能少了火锅,被朋友多次安利。
by:周小喜
味道的确不让人失望。
一大锅底料,看着就很有食欲,锅底又麻又辣,是纯正的老火锅。
by:周小喜
菜品是肉眼可见的新鲜,鸭肠、毛肚、嫩肉片都很优秀,没有过多摆盘点缀,直接朴实无华地上桌。
by:周小喜
腰片,十几秒就可以起筷,毛肚爽脆,鸭肠弹牙,点了一桌子菜都没有踩雷,越吃到最后,越有小时候的老火锅味道。
by:周小喜强推特色豆干,煮过之后,又泡又入味,嘴里都是浓郁的豆香。
by:周小喜
最后,还是被辣到了,点一瓶天府可乐,又是一口青春回忆。
by:周小喜
另外,双碑还有耙灯牛肉、四妹家常菜、邓对贰扎皮蹄花、旺兴牛肉、陈烧烤······太多太多好吃的,等到下次,再来双碑一战。
by:周小喜
我想,从前的厂区生活之所以令人向往,是他给予了厂子弟温馨幸福的家。
世事变迁,不变的是平淡的生活,和那一口至今不忘的烟火滋味。
原标题:上过美食纪录片的这条宝藏老街,有重庆三代人的厂区记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