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一山空心竹 三代实心人:祖孙三代与竹笋的不解之缘
12-10 20:32:05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

大雪时节,正是冬笋最为鲜美的季节。

铜梁永嘉镇万年村,午后斜阳微醺,89岁的郭相福倚门而坐,看着24岁的孙儿郭松剥冬笋。

棕色的笋壳一层层剥离,留下白色的竹笋,笋香扑鼻。

风吹竹林、竹影婆娑。恍惚间,那剥笋的竟似是郭相福自己。

▲铜梁永嘉宝竹蔬菜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加工厂里,郭松(左)与爷爷郭相福(中)正在查看竹笋初加工产品。通讯员 李慧敏 摄

60多年来,郭相福祖孙三代,都与竹笋打交道,从最初的偷偷收购,到后来请人帮村民卖笋,办初加工厂、回乡发展笋产业,郭家三代人与竹笋的故事,烙下了重重的历史变迁痕迹,不变的,是他们的“实心”。

爷爷:起早贪黑“偷偷”卖笋

“笋子是空心的,但做人要实实在在”

永嘉地处铜梁最南端,毓青山和巴岳山夹峙而立。

上世纪60年代,永嘉地势偏远又不通公路,乡民大多家贫。

“我那时候是个村干部,就想着有什么办法能给大家找点钱。”虽已是耄耋之年,当年事,郭相福却记忆犹新。

可路在何方?郭相福想到了永嘉漫山遍野的竹子。

永嘉的竹林总面积超过3万亩。如果算上相邻的大足、永川境内的竹林,这片竹海的总面积近10万亩。

▲铜梁永嘉镇万年村,村民正在清除雷竹林里的杂草。通讯员 李慧敏 摄

这片竹海里生长着楠竹、麻竹、雷竹、撑绿竹,一年下来村民们可挖许多春笋和冬笋。

“笋子太多,挖了吃不完,好多都烂了。”郭相福盘算着,“能不能把笋子运到重庆城里,卖给那些餐馆?”

这样的念头,把郭相福自己都吓了一跳,“在那个年代,这是投机倒把,出事了是要坐牢的。”

左思右想,郭相福找父亲商量。

父亲的一句话,让郭相福下定决心,“偷偷”做起了竹笋生意。

这句话,郭相福铭记至今:你要做笋子生意,我不反对。你要记到,笋子空心,但我们做人要实实在在,不能亏了别个。

为了避人耳目,郭相福天不亮就到村民家中收购毛笋,天黑后再将毛笋去壳,然后辗转运往重庆。

“1斤毛笋两角两分钱,5斤毛笋去壳后能有1斤笋子,运到重庆1斤能卖两块多钱。”每天子夜,郭相福挑上80斤去壳后的笋子,步行6个小时、20公里山路,赶到邻近的福禄镇赶早班车至璧山,再由璧山转至重庆,送到城里的餐厅里,“都是偷偷摸摸地搞,被发现了可了不得。”

尽管每次都是提心吊胆,餐厅也往往是赊账,但郭相福从不拖欠村民的钱,“哪一家不是眼巴巴等着卖笋子的钱过日子哦?”

正因如此,虽然郭相福的“偷偷生意”一直做到了改革开放前,但没有任何村民“告发”他。

大家都说,“相福是拎着脑袋给大家找钱,我们可不能当白眼狼。”

儿子:租下固定摊位卖竹笋

“菜好、价格公道、不缺斤少两”

或许是从小看着父亲起早贪黑做“偷偷生意”,老二郭辉良很早就懂得生活的艰辛。

13岁时,郭辉良就进城到石桥铺批发市场做工,“年纪小的时候,就看库房、送货,稍微有些力气了就当搬运工。”

踏实肯干、为人热情又乐于助人的性格,让郭辉良很快在批发市场站稳了脚跟,大家都很喜欢这个身型瘦削的大男孩。

到后来,就连到银行存取款,老板都放心地交给郭辉良。而郭辉良也不辜负老板的信任,无论时看管库房,还是存取款,都从未出现任何差错,“老汉从小就给我们说,做人要实实在在,这是本分。”

16岁时,郭辉良用积蓄在石桥铺批发市场租下了一个摊位,专营蔬菜瓜果。

永嘉的竹笋,更是成了郭辉良摊位上抢手的时鲜。

▲铜梁永嘉镇万年村,村民正在清除雷竹林里的杂草。通讯员 李慧敏 摄

“我就不能像老汉那样自己去收笋、剥笋再运过来了。”郭辉良请人在永嘉收购竹笋,去壳后送到石桥铺摊位上。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冬春两季挖笋卖给郭辉良,成了永嘉许多人家的重要收入之一。

摆摊,并不比父亲的“偷偷生意”轻松。

为了保证菜品新鲜,郭辉良往往在凌晨两点前就要出摊,“菜好、价格公道、不缺斤少两,这是我给自己定的规矩。”

郭辉良的菜摊生意越来越红火,他也遇上了烦心事,“蔬菜很难保鲜,当天卖不完,第二天就不能卖了。”

特别是在春笋和冬笋大量上市的季节,如果不能及时销售,去壳后的竹笋极易腐烂。

“如果我不收,烂在村民手里,他们损失就更大了。”有什么办法能让蔬菜及竹笋保存时间更长一些呢?2002年,郭辉良在南桥寺投资建厂,专门加工清水竹笋,“就是对笋子进行切头去壳、漂洗、然后进行腌制。”

清水竹笋,让永嘉及周边区域的竹笋经郭辉良的加工厂销往全国各地。郭辉良的加工厂年产值最高时近3000万元。

孙儿:成立合作社发展笋产业

“能想到我是信任我,不能让别个吃亏”

2015年,18岁的郭松开始跟着父亲郭辉良学做生意。

也就是这一年,父子俩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加工厂搬回永嘉,并成立了铜梁区宝竹蔬菜种植及加工专业合作社。

“当时镇里在招商,希望我们能回乡创业。我们也想着找机会为村里做点事。”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父子俩很快在万年村选址建厂,并流转了500亩土地种植雷竹,“一方面是想逐步建立自己的竹笋基地,另一方面也是想部分解决村里土地闲置的问题,给大家增加点收入。”

这500亩土地,每亩每年流转费用为500元,涉及万年村200多户村民。

大雪时节,生长已5年有余的雷竹葱翠挺拔。竹林间,郭松雇请的村民正在清除杂草。

“一年要清三回,我回回都来,一天能挣60块钱。”家住万年村二组、71岁的沈正兰已连续几年在郭松的专业合作社务工。

每年,郭松给付的村民务工费用约为100万元,“还不包括在加工厂里上班的村民。”

加工厂里,村民郭宇正在清洗莲藕,“开厂的时候我就在这里来上班了,一天有百多块钱。”

目前,加工厂已直接带动周边200多名村民就业,上千户农户受益,年累计增收近千万元。

▲铜梁永嘉宝竹蔬菜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加工厂里,务工村民正在对莲藕进行初加工。通讯员 李慧敏 摄

郭松介绍,加工厂现在年收购毛笋约为2000吨。这些竹笋,有一些产自铜梁永嘉、华兴、安溪等乡镇,还有一些产自毗邻的永川及大足。

去年,安溪镇谭洪村村民王川,仅冬笋就卖给郭松近万斤,收入10余万元。

“10月底到春节,都能挖冬笋。”永嘉镇竹海村村民彭在全告诉记者,“以前挖多了卖不出去,现在有加工厂收购,挖得越多卖得越多。”

不仅仅是竹笋,从2019年开始,郭松的加工厂开始对莲藕进行初加工。

“铜梁的侣俸、平滩、土桥,周边的大足、铜梁,四川的安岳都产莲藕。现在每年莲藕加工量约为1000吨。”郭松说,这周边区域唯一的竹笋和莲藕初加工厂。

“郭总,我这里有百多斤笋子,你来拉一下不?”在竹笋上市的季节,这样的电话郭松几乎每天都要接40多个,他会亲自驾车上门收购,收购价也绝不会低于市场价,“能想到我是信任我,不能让别个吃亏。”

明年初,郭松的预包装食品车间将投产,加工厂产能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年产值将达到2000万元。

重庆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维灯

原标题:读城·故事⑤|一山空心竹 三代实心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