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拓展培训
市教育局:向全市学校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的成功经验
深圳有25000多名教师取得了心理健康C证,3300多名教师取得了B证,还有接近500名教师取得了A证。这是记者11月13日从深圳市第二届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能力大赛中获悉的。但有知情人士透露,虽然心理教师覆盖率很高,但系统的心理课程教学却仅有部分学校开展,很多学校学生的心理教育课程都没能得到重视。
现状 部分学校未开设心理课
相关资料显示,深圳目前有各级各类学校2306所,在校生196万人,教师人数超过17万。教育系统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后颁发证书,有三个等级,分别是A、B、C证,专职心理老师最低要求持B证,班主任一般要求取得C证。
根据深圳教育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小学校应当开设心理教育活动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渠道进行教育。以教学班为单位,采用心理教育活动课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形式进行。心理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课时在班会课、团队活动课和地方课时中安排,每两周至少安排一节,列入课程表。
2012年深圳市康宁医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深圳中小学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13.2%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据悉,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来自学业压力、厌学、亲子关系不融洽等。
据相关知情人士介绍,“深圳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老师的覆盖率较高,但有系统地开展心理课程的学校仅占一部分。”
深圳一位不愿具名的心理教师指出,目前教育部门和学校虽然都已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当前体制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教育体系改革都没有跟上发展,比如市教育局要求全市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业心理教师, 其中寄宿制学校或学生规模超过1500人的学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心理教师,但全市专业心理教师有限,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明显无法满足需求,很多学校只设了心理咨询室,但因师资力量不足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
原因 学校家长学生各有考虑
深圳市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现在每个学校都配备心理教师,有心理课程,但不是每一个任课老师都有掌控学生心理素质的水平。有时候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学生在承受方式上是不一样的,所以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负责人坦言,原因归结于没有完整的体系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深圳一位不愿具名的心理教师告诉记者:“一些学校和家长都不断地增加学生的学习量,除了考试课程学习之外,还安排学生参加如奥数、钢琴等各种课外培训,让学习任务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使真正的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充分展开,学生的人格培养、心理健康等方面被忽略,再加上青春期心理的影响,诱发了诸多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
另外,记者走访了两所中学,中学生们明显对于这样的话题,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初三年级的应同学告诉记者,学校一周会上一节心理课程,“老师讲得挺好,让我更了解自我,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更能发现自身问题。”
“现在讲了关于如何适应初中生活,通过老师的讲解让自己心理的压力减轻了。”初二年级黄同学告诉记者,他们学校也是一周上一节课。他觉得心理课程对他帮助特别大,但他也希望老师讲解如何缓解同学矛盾的课程。
虽然有学生对于心理课程的认可较高,但记者采访了30名中学生,却有21名学生表示,心理课没有必要上。
高二的小张自信地告诉记者,他心理很健康,不需要上心理课,“我每次上课都在看别的书”。
“没必要上,讲太多也接受不了,现在要备战中考。”九年级的小何说,有不少同学班上的心理课都被拿去自习、写作业和老师讲课用了,她认为,说心理的东西太虚,不如节约时间用来做功课。
另外,也有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上心理课的原因,是认为应该把心理课换成更加实用的像“如何调整心态应对考试”、“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等内容。
措施 建议纳入考核评估体系
关于心理课程的问题,有专家认为,还是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绩效考核评估体系,让学校在心理健康上多下功夫,“不要因为搞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
另外,深圳的一名心理老师也提到:“课程设置了就要严格落实,现实中有些课程只是流于形式,尤其配置了老师却是兼职老师,学生不信任也无法真正进行沟通。”她认为,学校应该多开展宣传,并把家长纳入到教育过程来。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范坤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都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息息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几堂课、几个活动,更是一门科学、一个育人的天地。
范坤强调,深圳的心理健康教育下一步要注重三点:一是应急与预防相结合,预防教育重于应急抢救;二是从专业发展向综合发展转化,要从心理教师单独开展心理教育向学校全员、全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转变;三是从个别试点向全面推广转变,将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的成功经验向全市学校进行推广。持久性(Persistent)、永久性(Permanent)和难以察觉(Hard to Notice)。他解释,手机等电子产品可以让人随时上网交流,这表示受害者将随时随地承受网络霸凌的压力。
他说,当孩子遭受网络暴力,父母可以采取一些行动来保护孩子,包括监控孩子浏览的社交网站及网页浏览历史、更改孩子电子产品的隐私设定、在社交媒体上加孩子为好友、随时关注最新的社交媒体或手机应用程式、在住家设定电子产品使用规则及教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的行为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