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发现全球首个二次感染新冠病例。图片来源:CGTN截屏
中国新闻周刊消息,全球范围内,新冠康复者“复阳”的病例时有报道,这些病例往往是体内已经没有活病毒,因仍携带病毒基因片段,从而导致了阳性检测结果。然而,8月24日,在对比了一名男子两次感染的新冠病毒株基因排序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的研究人员发现,该患者系首次感染康复后约4个月时再次受到感染,而非“复阳”。研究人员称这是全球首宗确切的二次感染病例。
该男子于3月26日在香港被诊断出首次感染,当时只有轻微症状,于3月29日住院,在两次病毒检测呈阴性后,于4月14日出院。8月15日,这名男子经英国前往西班牙旅行时,在机场的检测中,发现其唾液样本再次呈新冠病毒阳性,返回香港入院后,一直处于无症状状态。该研究报告已于8月24日被医学期刊《临床传染病学》接受。
香港大学病毒学专家、医学教授金冬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前对很多“复阳”的解释是处于恢复期的感染者体内在清除受感染细胞,一些病毒的基因碎片被检测到了,但这次港大报道的病例,是确切的二次感染病例。
人体对新冠产生的免疫力够持久吗?
此前,多数科学家认为,在冠状病毒中,COVID-19会像SARS和MERS那样引起较为持久的免疫应答,也就是常人所理解的对病毒有免疫力,而非像普通感冒那样会反复感染。美国爱荷华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授斯坦利·珀尔曼今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他们从SARS患者身上提取了样本,直到今年还可以检测到抗体。他打赌,新冠病毒不会出现二次感染。
一个感染了新冠病毒的康复者,其体内的免疫反应足以保护其不被再次感染吗?如果可以,这种保护能持续多长时间?如果不可以,那么疫苗还有用吗?业界一直在探讨这些问题,而这个案例似乎给出了不太乐观的结果。“这个病例证明,至少有些感染者并没有(对新冠病毒)的长久免疫力。”上述香港病例的一位研究者向《科学》杂志回复。
不过,斯坦利·珀尔曼说,从其他的呼吸道感染的情况来看,肺部深处感染者通常可以避免二次感染。但如果只是涉及上呼吸道的轻微的新冠感染,可能病人会表现得像引起感冒的普通冠状病毒,也许可能出现再次感染。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徐建青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于局部性感染,免疫系统认为只是一过性的危害,所以不需要形成长期记忆。对于新冠病毒感染来说,轻症病人通常只是上呼吸道黏膜感染,也就是局部感染,所以观察到免疫反应在几周之内消失并不意外。如果要观察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是否持久,应该在重症病人中进行,因为这类感染者通常肺间质被感染,也就是出现了系统性感染。
但二次感染病例的出现,并不影响疫苗的意义。与呼吸道黏膜自然感染不一样,疫苗接种通过肌肉注射,可以理解为一种系统性的感染,一定会形成免疫记忆与持久的免疫保护,因此无需担心免疫力的持续性问题。一位新冠疫苗研发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自然感染与主动免疫是两回事,比如像带状疱疹病毒,在人体内潜伏感染数年也没有产生任何免疫保护,但是针对该病毒的疫苗,注射两次后就可以将病毒清理。
与此同时,包括世界卫生组织新冠专家在内的专业人士强调,港大报道的这个病例可只能是全球数千万个感染者中的一个例外。而且,该男子第二次感染后表现得比第一次轻微,表明他的免疫系统虽然无法完全阻止感染,但仍提供了某种程度的保护。
金冬雁也认为,这个病例首次感染后并不是完全没有得到保护,事实上他的二次感染完全是无症状,这应归功于初次感染形成的免疫记忆在第二次激发了免疫保护。他补充说,如果再次感染后的症状与普通感冒一样,那就不必担心了,这很可能是群体免疫水平提高后的场景。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免疫学家迈克尔·米娜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建立免疫记忆和增强一个人的记忆没有什么不同。与新冠病毒的初次交锋可能不会产生“彻底免疫”,但每次接触病毒都会引起更强烈的免疫反应,“通常是这些第二次和第三次接触有助于巩固长期的记忆反应。”
《科学》杂志则认为,港大这项研究结果的确切意义并不清楚——从获取到的论文稿件来看,作者们给出了一些“笼统”的论述,比如,“群体免疫不太可能消除新冠疫情”“疫苗可能无法提供针对COVID-19的终生保护”,但这样的个例很难得出这类宽泛的结论。
港大研究人员说,即使该病例是一个例外,它也带来了一些提示,比如。从新冠病毒感染中康复的人也应该接种疫苗,或者应该继续采取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预防措施。
病毒变异影响疫苗的有效性吗?
这篇论文还提及两次感染的病毒基因序列有24个不同之处。不过,多位专家认为,这个数量对于有约30000个核苷酸的新冠病毒来说,只是不足千分之一的变异,而且目前为止,新冠病毒的变异率很低,并不会影响免疫与疫苗的有效性。
8月17日,菲律宾卫生部副部长表示,在约290万人居住的奎松市发现了带有D614G突变的新冠病毒毒株;此前一天,马来西亚卫生部也表示,在当地发现了4宗由D614G变异毒株引发的病例。不过,D614G位点的突变并非近期出现,该变异毒株于2月初开始在欧洲广泛传播,并逐渐成为世界主流毒株。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变异毒株相对稳定,D614G变异导致新冠疫苗、抗体药和其他治疗方式无效的可能性微小。
再早些时候,据日本《读卖新闻》8月8日报道,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最新研究发现,日本3月的疫情主要是由欧洲相关基因序列的新冠病毒导致,6月中旬起,从东京为中心点,出现了大量具有新型基因序列的病毒,而且迅速向日本各地扩散。据新华社8月9日报道,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回复邮件称,上述说法有误,实际上日本新冠病毒只是发生了少量碱基变异。
今年1~2月期间,新加坡还曾出现一种缺失382个核苷酸的新冠病毒突变株,这个突变类型的新冠病毒复制能力没有下降,但是毒性却大幅降低,感染者症状更轻,该病毒株已经在今年3月份消失。
“新冠病毒由于出现变异,导致免疫保护失效,这是个假命题,到现在为止从来没有发现过。”金冬雁说,尽管RNA病毒本身比较容易变异,但是这种冠状病毒有一个矫正酶,使得复制过程中出错的几率下降很多。
前述不愿具名的疫苗科学家说,包括他们在内的疫苗研发团队都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新冠病毒那些重要的突变都表达出来,再用疫苗免疫后的血清去中和这些突变后的新冠病毒,发现没有哪个突变会使得疫苗激发的免疫反应失效,病毒都可以被中和掉。“病毒突变就像戴了面罩一样,但无论怎样变化,总的来说还是一个冠状病毒,所以都能被免疫系统抓住。”
原标题:专家揭秘全球首个“二次感染”新冠病例原因,将来打疫苗还有用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