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慢新闻 > 正文
慢新闻 | 下庄,如此滚烫的心
07-07 09:24:56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刘涛/文 李斌/图

“你们不怕死吗?”

“哪个不怕死哟?为了娃娃们有条路可以走出去,而不是爬出去,死也值了。”

那莽莽高山燃烧了大家都不会知道,高山下的村民,他们的心在燃烧的时候又有谁知道呢?

LB03.JPG

▲毛相林望着大山思绪万千

去往下庄

他们住在井里,四百余人。

井不是他们挖的,是大自然造的——连绵大山围拢而成。相比又高又陡的大山,人像只蚂蚁,房屋像散缀在山中的小花。据称,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井底直径1.3公里,井口直径不到10公里。

准确地说,他们住在一座山的“小腿”位置。站在屋前,四周山峰赫然耸立,山腰硕大的石壁触手可及。石壁光秃秃的,一根草也没有,在阳光照射下,闪着淡青色的光。太安静了,仿佛可以听见石壁内部石头生长的声音。

这是美丽的巫山下庄。它藏于小三峡的源头深处。山脚清澈的溪水从两山间的一条窄缝潺潺流出,河床里满是古老的鹅卵石和怪异的巨石,坚硬无比。石头是这里的风景。下庄的美是硬的,硬得纯粹,硬得滚烫,硬得像要燃烧起来。

LB15.JPG

▲下庄村底的后溪河美景

一个夜晚燃烧起来,20年前的那个夜晚。“老觉得像是昨天的事。”毛相林说。

如此滚烫的心。夜晚燃烧之后,下庄开始无数次被讲起,一次又一次刻写。有人把它写成剧本,有人写进书里,有人作以雕塑,有人巡展于城市。去年,毛相林数次演讲,更有众多媒体连篇累牍报道。毛相林一直是故事的主角,已是新闻常客,被称为“当代愚公”,影响了很多人。

20年来的百余篇报道,概括起来,主要关注毛相林的“三条路”:一是他带领村民7年拼搏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生存路”;二是他带领大家蹚出一条“脱贫路”;三是他为下庄铺就一条“振兴路”。毛相林是大山中的一位普通农民,但他的意志和内心并不普通。不少媒体把他视为”当代愚公“,或者“下庄精神”的代表。这些说法高度凝练,让我难以感受那精神的肌肤(它的真实现实),感触不到熊熊燃烧时的温度。我反反复复听毛相林的演讲,一遍又一遍阅读新闻报道,我想弄明白,是什么东西点燃那个夜晚。

据说到过下庄的,必定还会去第二次、第三次……方四才,多年前的下庄驻村干部,自离开后,每年回来一两次;侯长青(《下庄人》一书作者)1999年第一次到下庄,今年已是第30次来了。他说,总觉得下庄有割舍不掉的东西,每年来看看,走走,心一下就静了。

虽然有太阳能路灯,有汽车摩托车,有智能手机,有白晃晃的马路,有多样的利益冲突,但下庄依旧保持一种未被浸染的纯自然状态。相对于外面世界的烦与躁,在这里,“存在”是那么纯,那么透明。走在下庄的路上,有一种“存在”就在身旁的感觉,好像我们的“存在”回来了。这是“诗意的栖居”吗?是的。

当前正值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时,乡村发展蓬蓬勃勃。下庄早在5年前已整村脱贫,现在又如何?我想搞清楚,在奔小康的路上,下庄人是否还有那滚烫的心。我来到下庄,认识这个坚硬的世界,感受一个特别的心灵。

LB078.JPG

▲下庄村巨大的天坑底部,四周如桶的绝壁上蜿蜒盘旋着毛相林带领村民修的公路通向外界

下庄,云之下

“看,那就是下庄。”站在大山“肩膀”的位置,带路的指着山下远处说。

“除了一团云,什么也看不见。”

“下庄就在云的下面。”

没有谁可以赶走这团白云。从早到晚,云时左时右,时而在下庄头顶。好似一团祥云罩住下庄。我想到艾特玛托夫的《成吉思汗的白云》,无论何处道理相似,唯善行方能留白云。

白云下的人家,从上到下,一排排,一层层,错落有致,整整洁洁,那么安静,安静得让你必须去欣赏它。一家一栋,两层的,三层的,再有几排土墙老房子,更是清新、雅致。蜿蜒的水泥公路直通家家户户院坝,为这块隔绝的天地增添了新的想象。当你凝视它的时候,总觉得它长满神奇。

五月中旬的下庄,麦子还未收割完,村民房屋前后左右块块金黄的麦子和绿油油的果蔬相映成画。麦穗硕大,麦粒饱满,麦浆雪白,我尝了一粒,淡淡麦香,再吃两粒,满口清香。

LB11.JPG

▲毛相林在巡看小麦和柑橘长势

村主任毛相林的家在上排,站在二楼阳台可以更好俯瞰下庄村。院坝前种了好些花,玫瑰开得热烈,月季,艳丽着呢。

很多人叫他“毛矮子”。今年62岁的他皮肤黑黄,满脸沧桑,总是带着憨厚的笑容,好像望见了一年的好收成,当他戴上眼镜,低头写字的时候,看起来不那么像农民了。

他是一个有胆识的人,有人认为他心善,无私心,平心做事;有人说他讲原则,苦身厉行,有担当;有人提到他执著,倔,干件事情总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还有人说他很纯,(精神世界)纯得无杂质,纯得不动摇改变。方四才特别强调这点。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一群人围坐一圈谈论下庄当前情况的时候,他一提到毛相林,眼睛瞬间湿了,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这位五旬汉子曾和毛相林一起奋斗过。

是呀,毛相林就是这样一个人,大山的纯朴,大山的仁义,大山的力量。

一个人有那么多追求,浓缩起来其实就一点:努力过上幸福生活。毛相林不同的是,他想让下庄人都过上幸福生活。这不容易。

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毛相林的想法,他决定尽快动起来。

“疫情发生后,我更坚定了这一想法。”

“为什么?”

“疫情初期一些外出打工的回来了,没想到疫情缓解后,不少人不愿意走了,他们觉得下庄越来越好,想留在下庄干,还有几个在外打工的给我打电话,也想回来。”

他们这一“留”,让毛相林既高兴也倍感压力。新的挑战呀,出乎意料。过去下庄人最大的梦想是走出去,从“无法走出去”到“可以走出去”,是下庄的一次巨变;如今从“想出去”到“想回来”,下庄将面临一次更深远的改变。

毛相林重新谋划下庄的发展。他准备启动一个“鲜花工程”——家家户户屋前和道路两边栽满花;他计划给房屋上色,“已给上级部门申请了,争取明年村里统一刷上赭黄色”;他思量打造“下庄古道”“桃花源”等景点,吸引更多游客。“让下庄更美更幸福”,谈起下庄的未来,毛相林语气骤然一变,他好像又回到了20年前,又看到那个燃烧的夜晚。

LB20.JPG

▲下庄村风土人情

他的心又燃烧起来。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像一团火在他的胸膛里燃烧,像太阳一样闪射出光芒。

5月13日晚,下庄召开村民院坝会。村民们围成大圈,就下庄发展,你一言我一语,提意见讲看法。毛相林边听边记。一村民因为修旅游项目要占自家自留地,很不满。“以前修路有多苦,大家都忘了吗?当初修路为了什么?现在又为了什么?那个时候大家不怕死,死不怕。怎么到了现在,因为自己的一点利益受损,就不考虑发展了呢?!”毛相林的一席话,让这位村民沉默了。

“那时候硬是把脑袋拴在裤腰上!”“现在都不敢想,以前是怎么熬过来的?”……村民们议论纷纷,气氛热烈。

“过去是要吃得饱,现在是要吃得好。我们对修路的父辈怀着感恩之心,只有搞好发展,才能不愧对他们!”说话的是村里的90后——毛连长,他之前在外地打工,疫情期间回到下庄。现在他留下来,在下庄干。

院坝会结束时,已近11点,毛相林开始整理工作笔记。他计划在2023年带领全村人奔更高水平的小康: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全村目前大概只有20%达到这个水平的。“要想按期实现这个计划,必须把每一位村民发动起来。”毛相林说,让下庄人的心都燃烧起来,像20多年前修路那样,哪怕牺牲性命也一定要修通。

LB76.JPG

▲下庄村绝壁上的公路

燃烧的夜晚

“过去没有这条公路,你们怎么走出去?”

“只能爬出去。”

毛相林家背后隐藏着一条古道,道路陡峭,108个“之字拐”。健硕的下庄人空手爬上去也得几个小时,去趟巫山县城,一来一回至少4天。侧边山上是另一条古道,那更陡更险了。毛相林的母亲从这条路嫁到下庄。她说:自走了那一次,这辈子再不敢走第二次,好几个地方陡壁悬崖,必须用绳子把你拉上去。

据统计,先后有23人在悬崖上摔死,75人摔伤。“山里的水果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大量的药材无法卖出去,只能当柴火烧了;成群的猪羊赶不出山,生了急病的村民抬到半路就咽了气;山外的姑娘打死也不往山里嫁,男人们只能打光棍……”毛相林说,许多人从生到死都没能走出大山一步。

下庄人渴望走出来,不是爬出去。谁去修条路呀?下庄不是没有修过路,却一直没能修成。

毛相林站了出来。200多年前,他的祖先带着家人走进来,而今他要带领大家走出去。

没有人回答为什么巫山会有这么多高山。一出巫山县城,汽车迅速扎进群山腹地。风景壮美,道路奇险。过了巫山竹贤乡场镇(传说“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在附近活动过,故得此名),半小时车程来到下庄村与双河村的交界处。此地海拔近1200米,相当于大山的肩位。景观突变,两山肩挤肩,中间仅三尺宽窄缝,头上千仞绝壁,脚下万丈深渊,没路,也不可能修出一条路,因为无一处立脚,无一寸土。

向石壁要路。毛相林带领下庄人用双手在石壁中刨出一条公路。他们创造奇迹。人们把这条路称为“天路”,媒体称他们是“当代愚公”。古老神话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了现实版。

重庆直辖那一年,毛相林接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下庄的闭塞和贫困,成了压在他心口的一块大石头,寝不安席,食不遑味。他说:“那年7月,我从县城参加完村干部培训回来,坐在下庄井口的岩石上,看着井底的下庄,我就想:改革开放这么久了,下庄还是老样子,我这个村支书如何向村民交待?如何向党组织交待?当时,我心里就起了修村公路的打算。心想,就算再难,我都要带头冲一冲!”

村民有的怀疑,有的担心,有的说他疯了。毛相林一个个说服动员:“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如能前进一丈,绝不后退一尺。我们修不完还有儿子,儿子修不完还有孙子,总有能修完的一天。”

他们没有挖机,没有运输车,没有任何机械设备,连一台钻机也没有,只有绳子、箩筐、钢钎、大锤和一双手。

没有钱,没有物资,没有部门的支持,唯有一颗燃烧的心。

LB44.JPG

▲当年修下庄路时,村民就住在鸡冠梁岩洞里

毛相林带头,拿出母亲的700元养老钱,作为第一笔修路资金。村民们自发筹集近4000元,毛相林又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了1万多元。1997年农历冬月十二,毛相林带领村民炸响了向封闭与贫困宣战的开山炮。他们腰系长绳,站在箩筐里,再吊在几百米高的悬崖上打炮眼;没得挖机,就在悬崖峭壁上先放一炮,炸个立足之地,然后再用钢钎和大锤凿。他们以最原始的方式,空中荡,壁上爬,钢钎撬,两脚蹬,步步为营向前推进。

从工地回家翻山越岭,要走大半天。晚上他们只能睡洞穴、岩壁,为防止熟睡后滚下山崖,腰间系一根麻绳,绳子再绑在一棵树上。寒冬,山上的雪整天整天下,树是白的,岩石是白的,锅碗是白的,在白茫茫一片的世界,他们像一尊尊周身冒着热气的雕塑。

1999年8月,26岁的沈庆富被峭壁上落下来的一块大石头砸中头部,掉下悬崖。村民们把他拉上来的时候,他早已僵硬冰冷。所有人都哭了。

9月29日,沈庆富出事50多天后,悲剧再次发生。36岁的黄会元在用钢钎撬动岩石时,一方巨石当头滚落,他被砸到300多米的深沟里,拉上来时,已不成人形。《下庄人》一书是这样写的:“黄会元从悬崖上摔下去的时候,乌鸦在头顶上不停地盘旋、哀鸣,凄厉的叫声,划破长空,在山谷间久久回荡,令人毛骨悚然……六条汉子一动不动地站在鸡冠梁上,成了岩石上的‘岩石’,私钱洞口的男男女女都成了一组雕塑,没有语言,没有表情,没有眼泪。过了一会儿,六条汉子齐刷刷脱掉上衣,手持平常点炮用的香,朝着黄会元摔下去的方向,一起跪下。”他们祭黄会元,祭天,祭大山,祈求修路顺利。

两月不到,死了两个年轻人,毛相林万分愧疚、自责。送黄会元遗体回家时,他做好了挨骂、挨打的准备。可黄会元的父亲、72岁的黄益坤见到毛相林时说的第一句话是“谢谢你们把会元找回来了”。

黄会元的灵堂设在院坝,村民都来了,气氛严肃、悲恸。路还能修吗?再死人啷个办?毛相林想听听村民的意见,他站在灵堂中间问,“今天大家表个态吧,这个路还修不修?”

“修!必须修!”人群中黄益坤第一个站出来,接着,男男女女手臂高举——

“修!”

“必须修!”

下庄人的心燃烧起来。下庄燃烧起来。

整整7年,下庄人在悬崖绝壁上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6个人永远睡在了这条路上。2015年,毛相林带领村民用半年时间将道路升级成3米宽的碎石路,车子能进村了。2017年,在巫山县委县政府支持下,道路完成硬化加固,并加装护栏。如今,从下庄出发到县城,只需一个半小时。路通了,下庄人终于“走”出了天井,36人上小学,132人上中学,29人考上大学。下庄人的日子变了。

LB42.JPG

▲毛相林站在鸡冠梁介绍黄会元当年修路牺牲的情景

下庄的历史

下庄有它独特的历史。他们的祖先什么时候来到这里?年轻人说不太清楚,毛相林珍藏了一本《毛氏宗谱》,“从湖北逃难而来,有两百多年。”他说。

宗谱记载,乾隆20年左右(1755年前后),毛家始祖携妻逃到下庄,他们一路不知经历了多少艰辛,也没有记载从哪条路又如何进入下庄。从此毛氏宗族在这里开枝散叶。

在离毛相林家不到百米的地方,残留一段古老的石板墙,墙面光滑,历史风雨留下条条纹路,一些地方斑斑驳驳,墙中央有一扇门,门槛石是一块平平整整的大石板,高高的,跨过去必须尽量抬高脚步,这是特别有讲究的。门左右两边刻有两行字:“云润星辉光凝化日新恩传 兰馨桂馥瑞蔼阳春世泽长”,字的下面雕有寓意吉祥的动物图案。有必要注意每行的最后三个字,“新恩传”,“世泽长”,意思显明——只有把恩情一代一代传下去,世泽才会绵长久远。

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是否也刻在下庄人的心里?我想是的,可能有的刻得深,有的浅些,还有个别已模糊,在毛相林那里越刻越深,他说:下庄人绝不能忘恩。

下庄文化广场建于村口,广场一侧有一块“下庄筑路英雄谱”,上面刻满102位当年以生命挑战悬崖的村民的名字。这是一座丰碑。毛相林说,要让我们的后辈永远记住他们,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一滴滴血与泪一点点拼出来的。铭记历史,懂得感恩,厚植精神,这是下庄人值得人们敬佩的品格。

文化广场的主建筑是600平米的“下庄精神”文化陈列馆,里面陈列了当年修路时用的钢钎、大锤、二锤、绳索、箩筐、铁棒等物品,但让人瞩目的是一组再现修路情景的雕塑——瘦削的汉子用铁环套住自己,吊在悬崖上挥舞铁锤;头发蓬乱、赤裸上身的村民用钢钎撬动巨石;一个孩子在山崖下,烧火煮饭……我凝视着这青铜般的雕像,泪水止不住地滚落。

LB16.JPG

▲下庄村修路陈列馆一角

《毛氏宗谱》还记录了毛家十条家训、六则家戒,这些“老规矩”特别有意义,毛相林很重视。家训第一条“培植心田”;第二条“品行端正”,“从来人有三品,持身端正为良,弄文侮法有何长,但见天良尽丧,居心无少邪曲,行事没些乖张,光明俊伟子孙昌,莫作蛇鬼伎俩”;其余八条: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乡邻、教训子孙、矜怜孤寡、婚姻随宜、奋志芸窗、勤劳本业。六家戒:“戒游荡、戒赌博、戒争论、戒攘窃、戒符法、戒酗酒”。

家训家戒把要做的和不能做的摆得清清楚楚,陶物振俗,利在成人。到今天,下庄人的和睦友爱依旧闻名远近。

村口竖着这样一条标语:“不等不靠,幸福要自己造”。从下庄的独特地理和历史,不难理解他们团结和睦、耿直豁达、不等不靠的心理。在这样一个封闭隔绝的地方,一家人一个人独来独往是难以生存的,必须报团取暖;并且山外少有人来此,那么获得外界的关爱总那么稀薄,不敢有“等靠要”的奢望,只能靠自己。靠自己,下庄人就有这样的勇气和精神。

LB67.JPG

▲下庄保存下来有上百年历史的建筑

三件好礼

下庄倒真是一个避难的好地方。

大自然热衷善恶相间,它给了下庄恶劣的自然条件,总得给点什么好处。三件“好礼”:优质的土、充足的水和适宜的气候。对农业稍了解的就会明白下庄不会饿肚子了。

下庄人称他们的土为“大土”。我在几块地随便抓了几把,一捏,土质特别松软、湿润;再一捏,发现土壤具有团粒结构。土壤学告诉我们,这是栽种作物的好土。

这浅红色的土,不知是如何产生的。真是神奇的下庄。

下庄种出来的粮食瓜果,口感极佳。第一个要说的是小麦,竹贤乡乡长吴文锐介绍:下庄小麦非常有名,面条10元一斤,还难买到。好麦好面离不开好种。下庄人说起他们的小麦满脸的自豪,麦种是下庄自己培育的老种子,几十年没变过。

土豆、玉米、西瓜、柑橘怎样?都好吃,比周围其他地方的好吃。毛相林引进了西瓜。十多年前的一天,他去巫山县城一亲戚家,晚饭后,亲戚买来一个大西瓜,毛相林当时还没吃过西瓜。这么大,这么甜的东西,下庄可以种吗?第二天,他找到卖瓜的了解种植技术。第二年下庄有了西瓜,没想毛相林的西瓜更好吃。“下庄西瓜渐渐有了名气,附近其他村的西瓜也打下庄的牌子。”吴文锐说。

路通后,毛相林带领村民种上300亩西瓜、650亩纽荷尔柑橘、500余亩南瓜,后来又新开150亩桃园。毛相林带头改造自家房屋,办起村里第一家农家民宿,如今正在实施全村民宿改造。有了这些,下庄脱贫了。

LB41.JPG

▲下庄的挂壁公路已改造成加防护带的农村四好公路

下庄的土地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一到冬季,巫山高山村镇漫天大雪,奇怪的是,下庄无雪,“雪下到对面山上,就停了。”毛相林说。这也许是在井里的优势吧,下庄海拔不高(近700米),井里的冬天是暖和的。无雪,冬天作物好长。

最后一件礼物,水。下庄的水清亮得闪着光,流淌的声音清脆舒畅。水也用于发电。发电站在山脚的河边,很小,一间房子。这让下庄早在1977年用上电灯,而这个时候,巫山很多乡镇还是煤油灯。

下庄像极了世外桃源,对那些热爱原生态的人来说,这里更具吸引力。据统计,400多下庄村民,现在90岁以上的3位,80-90岁的20位。毛相林说,长寿的越来越多。

空间与自然无声地编织着人的心理。相比其他地方的村民,下庄人更是故土难离。

LB58.JPG

▲下庄村民宿四周是小麦和柑橘

母亲

下庄的早晨清新极了。天刚亮,毛相林已在忙碌,他蹲着,把一捆上好的牛皮菜切碎。这是猪食,切碎后还得煮熟。妻子王祥英在锅前忙碌。在热气腾腾中,新的一天开始了。

王祥英正生着病,我们去的前几天,她刚从医院出来,未痊愈。我说:“把身体养好,好日子还在后头。”她顿时泪眼婆娑,“是呀,好日子来了,我这身子又不争气。”

下午,太阳出来了。毛相林的母亲杨自芝(83岁)坐在屋前的竹椅上剥胡豆。她红光满面,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去年我还下地干活,今年身体差些,就不下地了,在家做点杂事。”她边说边剥胡豆。两捆胡豆,叶子全干了,黑了,但胡豆没坏,颗大,饱满。

“大家都忙,一直没去收,现在只有喂猪了。”

“好可惜。”同行的一位记者感叹。

“现在生活好了。”杨自芝弯着腰继续剥胡豆,“这幸福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

杨自芝说,毛相林出生那天,1959年1月21日,大寒,离过大年还有17天,“天冷呀,没吃的,又没奶水,只有一碗野菜汤。大家都担心孩子,结果他挺过来了,身体一直健健康康。”

父亲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后没几年就卧病在床,毛相林刚上初一,不得不辍学照顾父亲。到今天杨自芝都有些愧疚,“他成绩一直很好,可以考学的。”

“他嘴巴甜,尊重长辈,爱护晚辈。”

“他心善,见不得谁受苦。”杨自芝边说边埋头剥胡豆。

母亲党龄60年,对毛相林影响最大。17岁那年,毛相林担任村民兵连长,成为一名村干部。“我告诉他,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杨自芝说:“我们一直鼓励他积极进步,但对他要求又特别严,他1983第一次写入党申请书,写了7次,1992年才正式加入。修路那几年,我们达成协议,你去修路,我管家,分工明确,路修不好,你负责;家管不好,我负责。”

对下庄的未来,她坚信一定会越来越好。“主要是现在政策好,下庄好。”

对于儿子,她认为算得上一名合格的党员。“不过我希望他早点退休,过几年轻松日子。”杨自芝说:“他老想着还有好多事没做,想要让下庄人享更多的福。倔得很。”

黄会元最后说的话是,“我今年36,享不到福。其实修这条路,我们这代人也享受不到什么,主要是为子孙后代造点福。”毛相林忘不了这些话,他想让今天的下庄人都能享福。这应该是对黄会元最好的纪念。

LB63_副本.jpg

▲毛相林和母亲一起干活

下庄古道

毛相林带我们爬“下庄古道”。下午的阳光清澈无比,照得下庄一草一木闪着光。

我们爬屋后那条“容易的”。毛相林前面带路,穿过一片菜地、柑橘林,很快就进入树林。路越来越陡,越来越窄。多年无人走,有的地方不见路,长满荆棘。毛相林步履轻松,不像在爬山。

毛相林帮我们清理障碍,不断提醒大家小心。差不多爬了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一个“大台阶”。毛相林说:“要想翻过这座山,还要再爬过3个这样的台阶。后面的路更陡、更长。”

大台阶是用石块砌成的一个简易平台,方便背抬东西时歇歇。台阶外有一块光秃秃的石崖,站在高高的石崖上,我们像被抛在偌大的天井的半空中,8公里长的“天路”在我们正对面,这时才看到它的全景,像一根舞动的彩带,镶嵌在翠绿的山腰上,壮美,富有韵味。

毛相林站在石崖上,凝望“天路”,神情肃然,他在想什么?缅怀牺牲的兄弟,追思那些燃烧的岁月。在他所眷恋的这片大地上,再高的山也不能遮挡一颗滚烫的心所喷射出的光芒,再深的井也不能消磨那滚烫的心所蕴藏的力量。这就是下庄人,“不等不靠,幸福要自己造”。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