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BOOK微信公众号消息,我们的猿类祖先依靠四肢在地上爬行,追捕那些大型、危险但却美味的动物。而在进化的历史上,这段时间也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
在500万年(人类出现到现在的99 的时间)的时间内,我们的祖先需要找到可以吃的食物才能生存下来。追踪动物就意味着要了解一切与其相关的知识 :它们在哪里睡觉、在哪里饮水,被人类发现以后能以多快的速度逃跑等。我们的祖先也因此成为了敏锐的动物观察者,通过深入研究掌握了很多相关知识。
尽管五千年的农业和工业发展让我们离野外越来越远,但在我们内心深处依然有着对自然的敬畏。当我们看到一只狼从森林中小跑出来,或者听到跃出水面的鲸鱼的尖叫时,我们仍然会从骨子里感到害怕。
动物究竟有什么神秘的能力,让我们时而惊叹、时而高兴、时而害怕或者退缩呢?即便我们人类早已不需要通过猎杀动物来填饱肚子,却依然在这种吸引、恐惧与敬畏共存的作用下对野生动物充满好奇。
仅仅在北美洲,每年就有1.34亿人光顾正规的动物园和水族馆,这个数字超过了每年去看各类职业运动比赛人数的总和。
全球有至少7亿游客——约世界人口的10%——光顾了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联合会(WAZA)成员中的1500个动物园和水族馆,这比美国、加拿大、法国和英国人数的总和还要多。而且这些参观者并不仅仅是学生,去水族馆观看海豚表演的成年人人数是充满好奇的学生人数的3倍。
现在,动物园中的动物不仅是我们远古祖先的缩影,更是在这个野性急速减少的世界中的最后一些代表。过去主要作为娱乐设施的动物园,现在正冲在这场战斗的前方,致力于在圈养环境中保护濒危动物。
我们对接触动物有天然的吸引力。《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哈利与姨母一家到动物园游玩,哈利能听懂蛇的语言(事实上蛇并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令人羡慕不已。
听懂了蛇的语言,知道它的喜怒哀乐。
我们为什么要听懂动物的语言?保护它们,也能保护自己。
比如日本的猫头鹰咖啡馆,如果你看懂了猫头鹰的动物语言,就会明白猫头鹰瞪大双眼或眯眼并不是卖萌或者享受,而且处于应激状态。
因为不了解动物的语言,把应急反应自以为是的理解为萌、暖,背后的残忍浑然不知。
所谓的应激反应也就是受到惊吓后猫头鹰表现出身体僵硬,反应迟缓,目瞪口呆的样子,通俗点来说就是“吓傻了”。
鸟类科普达人@鸟窝里的猫妖 曾说过:“一个人不小心掉进了狮虎山还刚好踩到老虎尾巴时的心情就是应激。”
野生动物和家养的猫狗宠物不一样,闭眼并不是温顺和舒服,相反是应激
猫头鹰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它们在白天的时候休息。不得不白天醒着。并不是猫头鹰天生胆子小,猫头鹰的听觉十分敏锐,人类习以为常的摸头、靠近、拍照、大声喧哗,在猫头鹰的角度都是会吓死它的威胁。
应激反应导致的免疫抑制会使动物罹患各种疾病,严重会导致死亡。当猫头鹰眯起眼睛、收缩身体,可能随时准备跟它眼中的威胁者(你)拼命,这个时候很有可能发生危险。
当我们了解到了动物的行为表现背后的意义,不仅能避免为这样残忍的行为助力,还能保护自己。尊重源于了解,安全源于尊重。
原标题:我们为什么爱去动物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