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评 > 正文
应重划红线,遏制“隐形加班”
2022-04-26 11:06:54 来源:羊城晚报

“84.7%的职场人在下班后,仍会关注工作相关信息,‘隐形加班’成困扰”,这是一家全国性人才招聘网站近日发布的《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2022》披露的数据。《报告》指出,受访者表示,自身处于“灵活机动加班”机制中,他们工作时间与私人时间并不分明,在表面看起来并没有高强度加班的模式下,却被“隐形加班”困扰。(4月25日 工人日报)

“隐形加班”是相对于被明确要求加班、在单位或工作现场加班等显性加班而言的。显性加班,单位有安排,同事能看到,领导也可能知晓,这种加班能否安排补休、发放加班费或抵扣事假,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单位规章制度来处理就行。单位要求员工显性加班,如果违反了劳动法规定的协商原则,以及“每日不超过三个小时”和“每月不超过三十六个小时”的规定,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或提起诉讼。

然而,“隐形加班”却具有隐蔽性、复杂性,不好界定,难以维权。这些年,早有网友纷纷吐槽:明明是下班了、到家了,单位领导却要让马上发个流程、回个消息、做个小汇报等等;明明是不在办公室、不在工作现场,工作微信和电话却从不间断;一些工作,做饭时操心,吃饭时操心,洗澡时操心,洗衣服时操心,打游戏时操心,睡下了还在操心,说好的“八小时工作,八小时消遣,八小时睡觉”呢?

对于“隐形加班”,不少职场人发出无奈调侃,诸如:“我们从不加班,因为我们从不下班”“很难找到工作与生活的界限”“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在加班”“不会有人证明你加班的真实情况,工作加量不加价”……这些调侃均表明,“隐形加班”很难精确计算劳动者的工作,也就很难获得加班补偿。工作与生活不分,甚至时刻待命的工作状态,也不利于员工的身心健康。

因而,加班应得到进一步明确规范,尤其是“隐形加班”应该受到整治。在互联网时代,相关法规该对“加班”予以重新定义,除了直观的上班、加班总时长规定,还要考虑互联网时代的特殊性,比如即时通信工具越来越发达,让加班的时空界限变得模糊,下班后全天候超长待机处理单位事务,员工实际投入的工作时间,远非单位考勤记录的时间。若只根据考勤记录的工时计算报酬和加班,显然并不公平。

相关法规应对无节制加班重新划条红线,进一步明确定时上下班机制,将无限度地混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任性随意侵占员工休息时间,列为红线之一(当然要按轻重程度分等级)。劳动者的休息权是法定权利,任何人不可随意剥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