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我才进场时,这里除了荒凉还是荒凉。”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投资发展公司董事长王飞回忆起当年的情况感慨颇多。
两年前,这里村民不足百户,四周树林茂密,周边除了两江影视城和际华园,没有任何产业、单位。
王飞表示,在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建设过程中,有几个数字值得记录。
两年
随着第一声炮响,两年零一个月,在原本一片不毛之地上,两江协同创新区的建成区已成形:1000亩水景,3000亩景观,20公里的市政道路,均已在建成区域呈现。
他介绍说,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部分共分三部分,首先是建成区、在建区、待建区。建成区水体、生态环境已成形。市政道路、配套设施、水电气讯污的配套一样不少。
已经建成创新创业创造者空间20万方,还有60万方正在加紧建设中。到明年底就会建成100万方的创新创业创造者空间,并投入使用。
到2022年底,320万方创新创业创造者空间全部建成完。6.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市政设施也将在2022年之前全部建成。
两江协同创新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除核心区之外的20多平方公里的市政设施路网,水电气讯污的主干线全部建成完。2022年底,创新区整个骨架完成,那时的核心区就是一个完整的新城。
这就是两江协同创新区跑出的加速度。
11个月
站在波光鳞鳞的明月湖边,王飞说,“建成这个湖,我们只用了11个月时间。”明月湖清澈湛蓝,游人或许根本想不到这里曾经只是一条泄洪的小溪沟。“这里以前叫高洞河,是明月山片区的泄洪通道。注入御临河,然后再流入长江。”
施工队从2019年初开始进场,到2019年11月份实现蓄水,一座明月湖便在明月山脚下成形。
28天
28天建成启动区公园和步步高塔,这一速度也让人刮目相看。王飞介绍,在建设初期,工期紧张,现场条件差,没有工棚,连集装箱都没有,工人们只能在野外扎帐篷,熬更守夜建设。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只花了28天,就建成了启动区绿地公园,和一个可以眺望协同创新区全景的“步步高塔”。
两江协同创新区在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的理念,注重对绿色本底的保护。“建设与保护如何有机的结合?我们在所有建成项目里,都有原始数据保留,能不动的尽量不动。” 王飞介绍说,在做设计时,用无人机起飞读取原始数据建底模,做现场三维图模型,在模型上做设计。建筑设计尽量“躲”,躲开绿地,尽量保证每个地块都有数量不同的原始林地。
因为注重对生态的保护,现在野鸡并未因为大开发而离开,还多了鸳鸯、野鸭、斑鸠等野生动物。为让它们与人类和谐相处,他们都进行了严格的保护,不允许任何抓捕,如有违反,将课以重罚。
30多家
速度不仅仅体现在建设上。两年来,这里发生的变化是由外向内的。在产业变化上,目前协同创新区已引进30多家研发机构,孵化企业20多家。
有速度还要有创新,在协同创新区的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采用国际招标确立,用了很新的理念和方法,比如在重庆率先实行建筑师负责制。
在产业上,也有别于传统的招商引资,而是重在“招才引智”,让机构进入,人才落地,做到科技成果的转移、科技成果的转化。
他解释称,转移就是针对重庆现有产业链和已有的产业基础,进行技术提升服务,科研机构与企业一起,进行技术改革,让现有产业进行提升和完善。转化就是新兴研发的科技成果,想办法孵化企业,让他们落到地上,实现新产业的培育、孵化、成长。
坚持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的定位,“我们不仅仅是两江新区的协同创新区,还是重庆的,也是西部的协同创新区。”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杨野 摄影 毕克勤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