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南京市召开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四新”行动动员发布会,会上提出“培育新消费,打造夜间经济品牌,试行每周2.5天休息制度”。
图片来源:紫牛新闻
与目前双休制度相比,2.5天休息制必然改变生活很多方面。
除南京市外,今年3月份以来,江西、浙江、河北及甘肃省陇南市也相继推行2.5天假期制。
这些地方也在鼓励“2.5天小长假”
随着我国境内疫情防控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多地陆续出台政策鼓励居民外出增加消费。
近期,江西、浙江和甘肃陇南等地提出鼓励推行每周2.5天休假。其中,浙江和江西还计划投放消费券和推出景区优惠等政策,进一步刺激文旅消费。
3月19日,江西省发布《关于打好“组合拳”提振旅游消费的通知》。根据通知,“组合拳”包括景区门票优惠、周末弹性作息、发行消费券等内容。其中,在周末弹性作息方面明确,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优化工作安排,今年二季度试行周末2.5天弹性作息,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周末外出休闲度假。
随后,浙江省出台16项提振消费举措,提出鼓励实施一周4.5天弹性工作制,支持有条件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甘肃省陇南市也发文鼓励2.5天休假消费,并明确每周五下午各行政事业单位在完成工作任务,安排好值班人员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其余职工休假旅游。
假期旅游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突破口
不难发现,各地出台政策推行“2.5天弹性休假”,并非单纯为了放假而放假,而是要刺激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发展。
在操作层面,各地的具体措施各有特色。以江西省为例,大多数地市都以旅游为突破口。
江西省会南昌市提出,鼓励居民参与文化旅游消费,发放1000万元电子文旅消费券,用于景区、书店、演艺等消费,活跃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全市所有A级景区、乡村旅游点对星期五下午进入景区游览的游客给予门票半价优惠。
景德镇市也提出,发放旅游消费券,用于游客购买景德镇市A级景区门票产品,积极引导旅游消费。
甘肃省陇南市发文称,“2.5天休假”可增加居民可自由支配的假期时间,使得出行安排更加灵活,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条件,形成多个旅游“周假期”,必将进一步增加旅游目的地住宿、餐饮等方面的收入,真正延长消费链条,放大消费效能。
(图说:杭州户外的支付宝电子消费券广告。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相比之下,浙江的政策更为具体和全面,该省下发的《意见》中提出16项新政以提振消费。
例如“激发健康消费新潜力”政策提出,加快建设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平台,探索制定体育消费补贴政策,面向广大群众发放体育电子消费券,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带动体育消费。
“大力培育发展夜间经济”政策提出,支持建设夜经济数字街区,点亮夜经济地图,创新城市新消费场景,营造全天候消费氛围。
2.5天小长假”并非新尝试
经济日报指出,其实,“2.5天小长假”并非新尝试。早在2015年8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就提出,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此后,包括江苏、河北、江西、重庆、甘肃、辽宁、安徽、陕西、贵州、福建、浙江和广东等10多个省份陆续出台了鼓励2.5天休假的意见。
中国人民大学一项关于休假制度对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影响的研究显示,休假制度对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服务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作用,增加年休假天数和实行双休制度,能够促进城乡居民人均服务消费增长。
有专家指出,两天半假期将有利于提升民众生活品质、拉动内需,进一步挖掘带薪休假消费潜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认为,各地推行“2.5天小长假”,将会让居民有更多时间休闲旅游,这对于鼓励消费、刺激内需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有益于落实弹性休假制度。
网友直言“心情很复杂”
不过,尽管“2.5天小长假”在过去几年多次被提及,但执行起来却显得有些“雷声大,雨点小”。多数地区在政府部门推进落实错峰休假制度,但在具体执行上却停留在政策鼓励层面。有网友直言,保证双休尚属难得,更何谈2.5天休假?
实际上,2.5天休假并非意味着假期延长。江西省明确,弹性作息减少的工作时间,通过延长其他工作日时长调剂补回。弹性作息的要求是鼓励性和倡导性措施,并非强制性要求,也不是全省一刀切,各地各单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愿执行,具体调休方式也是各单位决定。从用人单位角度来说,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经营面临困难,利润减少,此时给予员工弹性休假,无疑将加重企业负担。
对于这一点,网友心情很复杂↓↓
专家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尚未结束,境外输入压力很大,推行2.5天小长假不宜操之过急,需要更长时间在小范围内试点和探索。与此同时,以2.5天小长假的方式来提振消费,实际上对旅游行业等供给侧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游新闻综合经济日报、每日经济新闻、东方网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