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5月9日,陈嘉庚领着100多名厦门大学师生,从集美学校渡海来到位于厦门岛南端的演武场,在苍茫烟雨中为厦门大学的第一座主楼群举行奠基仪式。
闽南人有在奠基石下埋东西的习惯,当时那个年代通常是埋银元,寄望子子孙孙银钱不缺。作为闽南人的陈嘉庚,在将四方形的奠基碑石嵌上大楼墙基时埋了什么?多年来一直是人们心中的疑问。
近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朱水涌告诉记者:厦门大学奠基石下,埋藏着陈嘉庚筹办厦门大学演讲词。
厦门大学奠基石下,埋藏着陈嘉庚筹办厦门大学的演讲词。中新社记者 闫旭 摄
“我最近研究陈嘉庚,看到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陈嘉庚研究之二:回忆陈嘉庚文选》一书,里面有一篇文章说道,陈嘉庚在这块奠基石下面埋的是一个精致的石头雕刻的盒子。”朱水涌说,“这个石雕盒子里装的是什么?装的就是陈嘉庚筹办厦门大学的演讲词。”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唯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人心耳。”
“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日。”
——节选自陈嘉庚筹办厦门大学演讲词
朱水涌说,“终有贯彻目的之日”,就是终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一天,厦门大学终有成为“世界之大学”的那一天。
这篇演讲介绍陈嘉庚为什么创办厦门大学,他阐述了教育不兴则国遭淘汰的现实,既表达出陈嘉庚内心的疼痛,也透露出他藏于深层的那份焦虑。
踏着五四运动的浪潮,1919年5月,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回到故乡倡办厦门大学。1921年4月6日,中国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宣告成立。当时校舍还未建成,厦大借集美学村的校舍开学。
厦大奠基是在1921年5月9日。当天,厦大群贤楼群奠基开工。当年的奠基石镌刻了陈嘉庚手书“厦门大学校舍开工”,至今仍完好嵌于厦大群贤楼中厅墙根下。“这块石头看起来很小,但是它是非常厚重的。”在朱水涌看来,这块奠基石中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一是时间。
为什么要在5月9日?朱水涌说,当时的袁世凯政府于1915年5月9日承认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日运动。此后人们将5月9日确定为国耻纪念日。揣摩陈嘉庚将厦大奠基日选在5月9日的动因,朱水涌认为,这是为了以示厦大学子不忘国耻,发奋为国。
第二个元素,即前文所述,奠基石下面埋着陈嘉庚筹办厦门大学的演讲词。
“第三个,这块石头是整个厦门大学几千亩土地上、多少万平方米的建筑中,唯一留下‘陈嘉庚’三个字的地方。”朱水涌告诉记者说,“你在其他地方都看不到,虽然这个学校是他建的,但是他从不在哪一个楼体建筑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只在这块奠基石上,留下‘陈嘉庚奠基题’。”
“嘉庚建筑”不只是那一座座楼
群贤楼群是厦门大学的“祖厝”——厦门大学诞生发源之地,是厦门大学建校之初陈嘉庚先生倾资、主持修建的第一批建筑楼群。
“一”字摆开的群贤楼群。中新社记者王东明摄
五座大楼,“一”字摆开,位于演武场北部中点,面向大海的连廊贯通各自独立的五栋楼房,居中的主楼群贤楼曾是厦大办公与集会的中心。厦门大学创建之时,兴建校舍是学校建设首当其冲的要事。事实上,起初茂旦洋行为厦大设计的校舍图纸,作为学校主要建筑的五座大楼安排在演武场西北的一角上,构成“品”字形组合,陈嘉庚亲手将“品”字形改为“一”字形。
他说:“我要站在长廊的尽头,看那从第一栋大楼到第五栋大楼下面走过的厦大学生。”“ ‘一’字摆开,是 ‘嘉庚建筑’最重要的特色,使整个楼前留下一片开阔的广场。”朱水涌说,“这是一种非常大、非常深沉的情怀。”
连廊贯通各自独立的五栋楼房。中新社记者王东明摄
这些中西合璧、雄伟壮观的建筑楼群,远不只是一座座楼房那般简单,其间积淀了一百年来一代代厦大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堪称是著名爱国侨领、厦大校主陈嘉庚爱国兴学精神的折射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厚载。
如今,群贤楼群被辟为厦大校史馆、鲁迅纪念馆等场地。厦大百年校史展正在群贤楼举办,集中展示了学校百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重要事件、重要成果,描绘了厦门大学一个世纪以来教育报国、立德树人的宏伟画卷,彰显厦门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坚守、勇立时代潮头的担当。
厦大百年校史展。中新社记者王东明摄
后人追思校主,为陈嘉庚立像铭文。群贤楼前广场正中央,1984年落成的厦大创始人陈嘉庚雕像矗立,雕像基石上刻着“陈嘉庚(1874—1961)”“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等金色大字。这或有违校主虚怀低调之初衷,却也成为今天我们寄怀天地,情牵南洋的一处图腾。
陈嘉庚雕像正前方,是2017年8月完成改造的演武运动场以及正对着大海的新校门;新校门与陈嘉庚雕像、群贤楼群主楼和五老峰最高处正好在一条直线上,蔚为壮观。
1984年落成的陈嘉庚雕像。中新社记者王东明摄
“新校门和校牌的揭幕启用,实现了校主建校之初建设一所‘从海上一眼就看到’的‘壮观的学府’的宏愿。”一位厦大老师颇为自豪,她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早期建筑”中,群贤楼就包括在内,“作为厦大人,深感与有荣焉。”
对于迄今犹存的“嘉庚建筑”,厦大教授、博士生导师邬大光认为,“嘉庚建筑”不但外形美观,内在和谐,尤其是每栋建筑冠以独特的名字,有的源自经典著作,有的出自典故,有的则与历史人物有关,透着典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穿行于这一座座建筑,就如置身于中华古典文化的殿堂。”
厦门大学航拍图。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群贤”楼,取王羲之《兰亭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之句,寓意对厦大师生的赞誉和期望;主楼两边各是“集美”楼与“同安”楼,用的是陈嘉庚先生故乡的地名;东西两端的两座各取名为“映雪”、“囊萤”,引用的是晋代孙康冬月映雪读书与车胤囊萤照书的勤学典故。
厦大建校80周年之际,泰国校友丁政曾、蔡悦诗伉俪,中国香港校友黄保欣、吴丽英伉俪,新加坡华侨吴定基、李织霞伉俪,以及侨居菲律宾、新加坡等地的侨胞和中国香港同胞共同捐资建造的嘉庚楼群落成启用,彰显嘉庚精神接续传承、历久弥新。
中西合璧的“嘉庚建筑”。中新社记者王东明摄
陈嘉庚心系桑梓、倾资兴学的大爱精神,影响着一代代厦大人,激励校友、侨胞和社会热心人士薪火相传。厦大海外教育学院原副院长陈荣岚说,菲律宾中文函授生佘明培先生及其夫人捐资为母校兴建体育馆;印尼中文函授生林联兴先生为海外教育学院捐建多功能教学大楼,展现了知恩图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嘉庚建筑”中最为壮美的建南楼群。中新社记者王东明摄
当年嘉庚先生倾注心血最多,也是“嘉庚建筑”中最为壮美的建南楼群,亦是赫然入目的“一主四从”格局,却更为雄浑壮阔。建南楼群主楼为颇具中西合璧独特魅力的建南大礼堂,每年毕业盛典均在此举办,见证了一代代厦大学子惜别母校走向社会。
厦门大学成立之时就悬挂着一口大钟,厦大敲钟传统已从建校之初延续至今。100年来,这口钟发出的声音一直陪伴着厦大的成长年华,召唤着师生们上课下课、休息奋斗,成为中国高校里的一道独特风景。
厦大敲钟传统已从建校之初延续至今。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摄
建南钟声每天都在美丽的厦大校园响起,周而复始,连绵不绝。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