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经过数百年建造,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元朝末年,由于战乱和风沙掩埋,莫高窟逐渐被人淡忘。莫高窟得以闻名世界,缘于藏经洞的发现。
藏经洞的发现
莫高窟是一处世界级文化宝库。它之所以举世闻名,正是因为在一个小石窟中,发现了封藏几个世纪的巨量经卷、文书、绘画等文物。这个小小石窟就是敦煌藏经洞,藏经洞是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
藏经洞是第16窟甬道北壁的支窟,是窟中之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间,是晚唐释门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堂。
藏经洞非常小,平面近于方形,长宽不足3米,窟高3米,覆斗形窟顶,是真正的方丈斗室。石窟北壁贴壁建长方形禅床式低坛,坛上泥塑洪辩像。北壁画菩提树二,枝叶相接。菩提树左侧画比丘尼一,双手捧持对风团扇。菩提树右侧画近侍女一,一手持杖。西壁嵌大中五年洪辩告身碑一通。
敦煌藏经洞发现于1900年,是莫高窟当家道士王圆箓无意间发现的。
1892年,道士王圆箓来到莫高窟。此时莫高窟十分荒凉,崖间上的通道多数已经毁于战火,一些洞口已经崩塌,底层的洞窟已为黄沙掩盖,这里只有一些粗通汉语的喇嘛居住。
关于藏经洞的发现过程,有不同的故事。
据说王圆箓在莫高窟定居后,香火渐盛,他把信徒们施舍的钱财节省下来,开始重修和改造莫高窟。他第一步工作就是清除底层洞窟中的积沙。在清理第16窟积沙时,王道士引水冲沙,无意中把水冲进了16窟甬道中,使甬道北壁密室封墙处裂开了一道缝隙。王圆箓用芨芨草从缝中插进去试探,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他打开破壁,发现了现编号第17窟秘密的小板门。打开板门,看到了从地面一直堆到洞顶的一卷卷粗布包扎的包裹。
另一个说法是,王道士当时雇了一个姓杨的人在第16洞窟的甬道里抄经,杨某以草棍点烟,然后偶然将草棍插在洞壁上,发现草棍生出的烟被吸进了洞壁上的裂缝,然后发现了藏经洞。这个故事没有可靠的文字出处,只是民间传说。
无论如何,藏经洞是1900年的那个夏天被偶然发现的。王道士打开了小小的藏经洞,封藏于石窟中近900年的文物重见天日。
藏经洞的来历,历史上并无记录,堪称千古之谜。敦煌学专家、学者根据其他历史资料进行推断,提出了“避难说”“废弃说”等多种假说,众说纷纭。人们根据敦煌遗书分析,藏经洞封闭大约在11世纪中后期。
道士王圆箓
藏经洞的尴尬
藏经洞发现之日,正是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这应该是个六六大顺的日子,可是对敦煌遗书来说,却是劫难的开始。这一年,清政府风雨飘摇,藏经洞发现两天之后,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
藏经洞出世的时间实在是太糟糕了。
王道士想了想,这些古物年代久远,应该会得到政府官员的重视,如果报告上去,也许会得到一定的赏金,可以缓解他修缮莫高窟的资金窘况。
说干就干,王道士兴冲冲地徒步行走50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经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可惜的是这位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只不过把这两卷经文视作发黄的废纸而已。
王道士垂头丧气而归,把这事暂时放了下来。
1902年,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汪知县是位进士,对金石学很有研究。王道士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他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汪知县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自去莫高窟察看, 汪宗翰颇为欣赏,写了报告,且附上一些王道士送来的佛经,上呈甘肃学政叶昌炽。
叶昌炽是清末著名藏书家和金石学家,他是第一位确认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宝藏价值的人。叶昌炽向甘肃藩台建议,应将所有这些古代文物、文献运到省城兰州保存。
然而,敦煌距离兰州路途遥远,仅运费就需五六千两银子,一时经费无处落实,只得让汪知县责令王道士将发现的文物和文献就地封存,等候处理。
两次找知县没有结果,王道士仍不甘心。他又从藏经洞中挑拣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奔赴肃州(酒泉)。他风餐露宿,单枪匹马,冒着被狼吃匪抢的危险,行程800多里,才找到了时任甘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谁知这位廷栋大人匆匆浏览了一番,最后得出一个让人愕然的结论:经卷上的字还不如他的书法好,就此了事。
王道士再次被拒,失望不已。这也是当时藏经洞面临的尴尬处境。
直至1907年5月,匈牙利裔英国人斯坦因从一个商人那里获悉藏经洞里偶然发现了大批古代写卷的消息。于是他带上一个名叫蒋孝琬的师爷,赶赴敦煌莫高窟。
藏经洞的文物被外国人盯上了。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在藏经洞
藏经洞的劫难
斯坦因先派蒋师爷与王道士交涉,要求将藏经洞的写本全看一遍,被王道士拒绝了,斯坦因又决定在蒋师爷的陪同下亲自与王道士打交道。
为此斯坦因认真观察了王道士,在他的笔记中,记录着他对守护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王道士的印象:“王是一个孤傲、忠于职守的人。他看上去有些古怪,见到生人非常害羞和紧张,但脸上却不时流露出一丝狡猾机警的表情,令人难以捉摸。”斯坦因的师爷蒋孝琬调查发现,王道士账本清晰,生活简朴,从不挪用募集到的维修寺庙的银子。斯坦因意识到,用金钱收买王道士行不通。
为了取得王道士的信任,斯坦因费尽心机,编造了一通谎言。斯坦因知道,在中国,玄奘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正好莫高窟有玄奘取经壁画,他便以此为借口,让蒋孝琬告诉王道士:眼前的斯坦因是玄奘信徒,是从印度翻越大雪山来取经的外国和尚;印度本土佛学渐衰,外国和尚要来敦煌取经,回到佛陀故乡重新弘法。玄奘的在天之灵让他看守藏经洞,就是为了等待这位外国和尚,取经功德无量。
一席话让王道士为斯坦因打开了藏经洞的大门。不过在拿绢画时,王道士留了个心眼:他专门挑那些破旧的卖给斯坦因。他想用手头这些破烂换点钱来整修洞窟,可王道士哪里想到,破旧可能意味着画卷更古老、更有价值。
斯坦因从敦煌带走了数千件写经、绢画、丝织品,这些文物分别入藏印度国家博物馆、匈牙利科学院、大英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
后来,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陆续来到敦煌盗窃掠夺,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如今,藏经洞中空空如也,只有洪辩和尚的塑像依旧端坐石窟之中,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阅尽藏经洞曾经发生过的千年风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