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历史 > 正文
往事 |被洗劫多次的莫高窟藏经洞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国宝?
05-26 08:55:21 来源:莫高窟参观预约网

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也就是1900年6月22日,莫高窟住持道王圆箓在清理16窟里甬道的积沙时,无意间发现了莫高窟第l7窟,以及所藏的大量古代经卷文书。

这个新发现的窟洞,正是有名的莫高窟“藏经洞”。

这个藏经洞内,共藏有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各类文物五万多件,时间跨度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不等,使用文字十分丰富。这个发现震惊了全世界,现代敦煌才有了现在闻名中外的地位,进而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

可是,这座沉寂数百年的西北小城走向世界的方式,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并不那么光彩。换句话说,是生不逢时。

莫高窟内佛像

当时,数量如此之多的宝卷被发现,刚好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关头,清朝皇室仓皇出逃,保命要紧,哪有时间去顾及这刚刚发现的国宝呢?

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英国、法国、日本等各路外国人来了又去,藏经洞里的古籍被洗劫一空,各类国宝级的宝卷四处流散,将近5万多件古代文献,流散到异国他乡,却成为各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艺术家们惋惜之余,及时赶到敦煌进行一系列的临摹和补救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与千百年前的画工前后承接,形成了一个贯穿古今、联通中外的画学体系和艺术流派,那就是“敦煌画派”。

听到这里,您可能想问,在我们遗失了那么多国宝之后,现在的“敦煌画派”,又都包含些什么呢?

敦煌画派,不仅仅包含着敦煌所有的壁画艺术作品和雕塑艺术作品,古代的我们不知道姓名的画工,和近现代借鉴敦煌艺术的中外艺术家,都是敦煌画派的代表人物。

下面,我们不妨到《敦煌画派》这本书里,去了解一下敦煌壁画的魅力,以及在历史长河中,那些为敦煌莫高窟奉献出一生的艺术家们。

莫高窟内佛像

著名画家张大千,是五百年来第一位到敦煌精细鉴赏的大师。不论你是否去过敦煌石窟,一定听说过敦煌千姿百态的佛像,以及精美绝伦的雕塑。

张大千先生到了敦煌之后,看得眼花缭乱,兴奋不已,决定留下来仔细研究敦煌壁画的风格。就这样,他在敦煌一待,就是3年。在这3年的面壁过程中,张大千发现,敦煌壁画最有特色之处,就是线条感。他认为,敦煌的线条是会说话的。

不同于西方画作写实派的风格,敦煌的线条里,采用了中国画的“十八描”技法,活灵活现地体现出人物的跳动之感,不论是画像人物的轮廓、裙摆还是发丝,都采用不同的线描方式,浑厚有力地将动态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这些线条都是一笔画成,在一些巨幅画像中,一笔而成的长线条可达2米,令人叹为观止。

张大千对敦煌壁画的临摹,不仅影响了他后半生的画风技法和色彩运用,也把“敦煌画派”从沉睡中唤醒,把敦煌引入中国画家和世界画家的视野。

莫高窟内佛像

大千先生结束三年面壁之后,再次踏上这片神秘土地的,是常书鸿先生。

从小在西方接受美术教育的他,在看了《敦煌石窟图录》之后,惊叹不已,他意识到,祖国的敦煌艺术,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艺术。于是,他放弃了十年法国优渥的生活,毅然回国,组建“第一代敦煌人”,保护敦煌。

在不断的探究中,常书鸿先生发现,敦煌石窟的石头本身很粗糙,很难在上面作画。古人们是如何在粗糙的洞壁上,绘画出精美细腻的壁画的呢?

原来,在作画之前,敦煌工匠们会先用一层一层不同材质的泥巴,涂刷在洞壁上,在墙壁平整光滑之后,再进行设计、起稿和画画。一道道严密细致的工序,无不体现出敦煌壁画背后巨大的工作量和艺术底蕴。常书鸿先生用四十余年的奉献,让“敦煌画派”产生的梦想成为现实。

除了常书鸿先生,也有许多其他的文人志士,用毕生的心血去承载敦煌之梦,他们的付出,为敦煌壁画的临摹和保护工作,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壁画,敦煌莫高窟的佛像雕塑,也同样具有神秘色彩。

20世纪70年代末,雕塑家孙纪元开始探寻敦煌佛像的秘密。他发现,敦煌的石头粗糙易碎,不适合雕刻佛像。孙纪元把古代雕塑的残渣化水磨成粉,在显微镜中查找其中的成分,发现智慧的敦煌工匠,是通过泥塑完成佛像的工作。他们先用木桩和红柳枝绑扎人形,再进行泥塑、彩绘。西方雕塑注重人体解剖学上的写实,而敦煌彩塑,则注重神韵的表达。

我们走在敦煌石窟中,仰视敦煌佛像,常常会有一种错觉,仿佛它们在垂下眼帘看着自己,对自己微笑,好像下一秒钟,它们就要开口讲话一般。敦煌的佛像中,佛像禅定的神态和微笑,给人以平和之感。但正是如此,雕塑过程中最难完成的,就是表情。只要出现毫厘之差,菩萨的神态就会大为不同。雕塑家们把这样禅定的形态,称为敦煌微笑。

这种东方式的微笑,传递着巨大的能量与平静,是历尽苦难后的从容淡定,是洞察一切的睿智和高超。

莫高窟外观

除了敦煌壁画和雕塑,敦煌洞窟中天顶和四壁上的图案花纹,在一千年来依旧保存完好,这是现存佛教石窟中独一无二的。

常书鸿先生的爱女常沙娜从儿时开始,就随父亲来到敦煌石窟,她深深被这些美妙绝伦的图案吸引。她把敦煌图案,运用到现代生活和艺术创作中,从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顶花灯,到香港的紫荆花雕塑,常沙娜的灵感中,许多都源于敦煌图案。

作为当代“敦煌画派”人,常沙娜早已将敦煌渗透到自己的艺术灵魂中。而她的敦煌图案和花卉,也给服装设计领域,赋予了许多设计灵感和理念,壁画中强烈色彩的碰撞和搭配,更是给设计师和画家更多的激发。

在备受大众关注的综艺《国家宝藏》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轨迹,都让人为之叹服。”中国并不缺乏外来文化的影响,真正缺少的,是文化自发的力量。因为只有历史,能使我们鉴往知今,明白祖国的过去,明白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

来源:乐山市沐川县文化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