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论场 > 正文
今日评论速览 | 不能把因加班怒怼管理层,仅当作热闹来看
01-27 09:58:05 来源:上游新闻

1月27日国内主流媒体观点聚合:

“乌合之众”网暴真的管不了吗?

法律是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从现实来看,很多网暴事件其实可以化于未萌,而平台就是那个重要责任人。然而,在一些平台的利益公式里,无厘头、情绪化乃至偏激性的表达,能激起更多人的讨论“热情”,进而引来更多流量,提升用户活跃度。这也就决定了,在履行把关之责上,一些平台雷声大雨点小,动辄搬出“尊重用户”“人多嘴杂”等推诿塞责。这让人不禁要问:算法推送、精准营销灵光如斯,怎么一到权益保护、止暴制恶上就技术失灵了?事实上,通过数据分析等手段进行内容风险管控并非天大的难事,关键看平台想不想去管、想用多大力度去管。

更值得警惕的是,随着网络平台特别是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其传播什么、引导什么很大程度上形塑着受众三观,直接关乎公共利益。打击网暴是社会共识,互联网平台这个时候切莫装糊涂,要抓紧行动起来,让每个端口都成为价值出口,而非骂战入口。

不能把因加班怒怼管理层,仅当作热闹来看

1月25日,在腾讯的部门大群内,一位应届生员工公开质疑公司高管只为赶项目进度,忽视员工健康进行不合理的高强度加班。一番“豪言壮语”换来的是自己主动离职,希望领导不要卡审批,阻拦其回家过年。为其“叫好”的同时,仍有诸多方面“耐人寻味”。

在许多企业中,加班并不是以强制性的体制予以贯彻,而是以文化策略逐渐发展形成,本质上来说,是种“绑架”,迫使员工为了所谓的“合群”“奖励”,融入圈子中。“主动加班”也顺理成章地成了职业生涯的“护城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不至于被末位淘汰制、隐性裁员“辐射”到。这种“恐慌”裹挟着劳动者的主观意愿,不断敲打着劳动者的内心。诚然,加班“上位”成常态,是监管缺位的表现。这就要求相关企业自查自检,摒弃这种畸形、不健康的加班文化,相关部门需依据现有相关法律,进行强制干预。显然,在法治中国的大环境下,过度加班已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而是必须拿起法律的武器来诠释劳动者权益问题。

理性看待走红的乡村生活短视频

在乡村生活短视频走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通过短视频记录的媒介化乡村并非真实或全部真实的乡村。从呈现的内容看,乡村短视频单一化、同质化的问题较为明显,原创性不足,限制了乡村生活的多元化表达。从表达方式看,乡村短视频呈现出的多为娱乐放大化的乡村。短视频的视听属性具有天然的娱乐基因,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取流量,有的博主会采用夸张甚至低俗的方式来吸引粉丝,各种雷人的视频也时有出现。从结果看,乡村短视频呈现的是被滤镜美化的乡村。镜头下的“诗和远方”,仅是复杂乡村图景的一个侧面,完整真实的乡村也被遮蔽在了短视频镜头之外。

由此,短视频没有呈现的主题,恰是乡村发展中被忽视的重大问题。短视频媒介建构的同质化、娱乐化、滤镜美化的乡村,不能被当成是完全真实的乡村图景。我们要意识到媒介化的乡村与真实的乡村是有差距的。

严控借“网红儿童”牟利行为

“网红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去年,文旅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但是,围绕“网红儿童”的利益链是很顽固的,平台、机构、家长,各有各的算盘。有人会质疑,靠经营“网红儿童”视频赚钱有什么不可以?有的视频也是挺好玩的,但这迎合的是看客,而没有考虑孩子的隐私、人格和尊严,没有看到视频录制的过程,对孩子价值观形成产生的负面影响。

今年1月1日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父母必须“依法带娃”,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因此,要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各平台的“网红儿童”视频账号进行评估,对于靠“网红儿童”牟利的视频账号要进行全面清理,强化对涉及未成年人内容账号的监管,以及父母的监护责任。

学生观展打碎文物,偶发意外却有多重警示

近日,湖北武汉一网友报料称他的孩子参加校外培训冬令营活动时,打碎私人博物馆130万元的文物。随后,博物馆回应,这件展品不值130万。馆方只要求赔偿修复费用并对展品损坏适当补偿,但可能还要加上鉴定费用。

事情的“反转”令人长舒一口气,但这起意外事件传递了多重警示。一是博物馆要做好藏品的保护措施。此次摔坏的文物放在展台上,没有玻璃保护罩,周边也未设置护栏,博物馆保护意识之薄弱可见一斑。二则是游学组织者和学生家长要教育孩子文明参观。在监控视频中,带队老师基本上在低头看手机,中间还出去了一次,明显监管不力。孩子触碰文物的举动,显示家长平时教育不足。另外,这起事件虽然与学校没有直接关系,但学校也要引以为鉴。“双减”背景下,让学生走出校门是大势所趋,此事警示开展校外活动时,除了要保护好学生人身安全,还需有效防范损害公共和他人财物。

上游新闻评论编译部综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