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市道明镇的赵思进,编得一手好竹编。从15岁开始,已坚持编了68年。
他编的竹篓有两层,严丝合缝,中间有防水布做夹层,有人用它来打过水装过鱼,竟然滴水不漏!
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要经过20多道工序。赵思进娴熟地将竹子剖成竹条,用特制刀片拉成最细0.5毫米的竹丝,再稳稳坐下来,起底、穿丝、锁口,细细的竹丝穿梭于灵巧的双手之间,慢慢成型。
道明竹编从解放初期的家庭作坊,到后来的合作化模式,公社竹编厂,再转外贸出口,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赵思进还曾与其他几位老匠人远赴牙买加、哥伦比亚等国家传授道明竹编技艺,将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远扬海外。
现在赵思进早已不满足于传统的竹篮、箩筐等老样式,他自己画图纸,不断创造出新的风格,竹编玩具、国际象棋、能旋转的台灯、微缩版的天坛。他认为应该从实用性到观赏性转变,走精细化的工艺品市场。现在道明竹编已经多达200多个花色品种。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现在的心愿,就是让这项有2000多年历史的民间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编一件竹制工艺品,大约需要一周时间,复杂的需要一个月,很多年轻人无法沉下心来完成。地震后,趁家里重新整修,他专门将新房开辟了一间作为竹编技艺传习所,向社会免费开放。在这个私人文化院坝里,能看到老人的得意之作,可以与他和其他竹编传承人进行互动,亲身体验,领略道明竹编文化的独特魅力。
虽然已是83岁高龄,但赵思进老人思维清晰,动作灵敏,他笑言可能是竹编带来好处。老人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训出一批新的接班人
上游新闻记者 罗伟 邹飞 纪文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