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消暑“利器”蒲扇,是这样制作出来的
08-06 11:02:56 来源:上游新闻综合

如今一到夏天,空调、风扇便成了为大家解暑送爽的首选“利器”,或是偶尔可见到有人手持纸扇煽风遮阳,可在小编的记忆里,这些都没有蒲扇来得深刻。

1.jpg

年幼时的夏天,有凉板,有冰糕,有冰稀饭,还有人手一把的蒲扇。记忆中炎热的午后,我们听着蝉鸣昏昏睡去,奶奶的蒲扇轻轻摇动,驱走热浪,得一份清凉。而现在空调普及,蒲扇也成为了一段清凉的记忆。

在古代,每到煮药时,蒲扇还有加大火力之用。与此同时,它也是众人所熟悉的济公手持之物,相信80后的小伙伴们一定对《济公》这个电视剧中济公的那把破扇子印象深刻,“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

那么,蒲扇是怎么制作的呢?你别小看这么一把小蒲扇,它需要十五道工序才能制作成呢!

首先要从山上将葵树叶子割回来。

2.jpg

再晾晒。

3.jpg

晾晒好了,才能开始制作蒲扇。先是“扯耳朵”。将蒲扇叶两边扯掉,这是为了蒲扇两边平衡,看起来圆顺好看。”然后是“剪叶子”。把周围的枝叶剪掉。

4.jpg

接着就是割耳朵了,割完耳朵。

5.jpg

就要拿出一把锤子,开始锤蒲扇叶的扇把,蒲扇叶的把是黑色的,锤一锤就会变成白色,而且也要把蒲扇叶的把锤宽,这道工序叫做“锤把”。

6.jpg

然后就是洗扇了。

7.jpg

接下来的工序就是熏和烤了,要熏一晚上才行,熏过的扇子会变得白净很多。

8.jpg

然后就是烤,要把扇子拉平,不要那么多褶皱。

9.jpg

接下来的工序就是将扇子压平。

10.jpg

接着就是“画样”。

11.jpg

画好后,就要为扇子“剔骨”了。

12.jpg

再接下来就是“缝扇”。

13.jpg

缝好后,就用测电笔将竹条顶入扇把内,这叫做“穿耳”。

14.jpg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剪把”,把长的扇把剪来一样整齐。

15.jpg

至此,一把蒲扇就这样诞生了。

16.jpg

但你们知道制作蒲扇的原材料是什么吗?

蒲葵,常绿乔木,单支叶片组合如扇形,所以又叫扇叶葵,而早期《中国广西中兽医药植》中则记录为蓬扇树,《陆川本草》中记为葵扇木。

那么,为什么蒲葵的叶片能做成扇子呢?首先因为蒲葵的叶片较大,排列较为整齐,这样的叶片排列当然不是随机的了,以叶柄为中心,呈现射线状排列,这样的排列方式既能保证所有叶片受到均等阳光照射,又能保证空气充分流通,

使光合作用率达到最高。其次,单个蒲葵叶片之间的裂痕也比较浅,所以适合编排成为一把圆润的蒲扇。在冬季,蒲葵的叶片含水量较低,此时的叶片做起蒲扇更容易了。

19.jpg

说起蒲扇,它的年龄可长着呢!

蒲扇最早的记载来自《晋书》。晋代的谢安有一次问他的老乡:你回去有没有路费?老乡回答说,没有什么钱,手中只有从岭南带回来的五万蒲葵扇,可以作为资金。聪明的谢安什么也没说,取用了一把大小适中的蒲扇。由于名人效应,京城士人百姓争先使用,这批蒲扇价格增加了几倍,一个来月全部卖光。

这透露出什么样的信息呢?在公元4世纪时蒲扇已经大量生产,而且从岭南(广东省新会地区蒲扇最好)已行销全国。唐宋诗词中有不少涉及到蒲葵扇的。像唐诗人李嘉《寄王舍人竹楼诗》:“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宋代王安石诗:“千秋陇东月。长照西州渠。岂无华屋处。亦捉蒲葵箑。”陇东和西州都是甘肃一带,蒲葵扇的流布可见其广。

17.jpg

蒲葵扇之外就是蒲草扇了。蒲草专门用来编织席子和扇子。中国蒲草资源丰富,很早就用蒲草编织各种日用品。蒲草扇是蒲草席之外重要的草编制品,蒲草扇是山西临汾一带的特产,蒲草加工编织成扇子,有圆形、桃形、方形等十几种。有民谣这样唱的:“蒲扇本是一把草,河西姑娘编的好。若说不是无价宝,家家户户离不了。”虽如此,但蒲葵扇的霸主地位一千多年无人撼动。

除了蒲草扇之外,各种草编竹编的扇子也被发明了出来,像四川自贡的竹编龚扇,就是清代光绪年间著名竹编艺人龚爵伍所创始,故名“龚扇”“龚扇子”。其用优质黄竹刨去外表青皮剖成竹丝编织而成。其用长40厘米、宽一毫米、薄的二丝编织,编成的扇鸭绒那样轻、丝样的柔和光洁。

此外还有麦扇,又名“麦秆扇”“麦秸扇”,《杖扇新录》载,以麦秸秆编成扁带,广寸余,圈作各种形状,用竹片两面夹之为柄,中心贴五色绫缎,上绣山水人物,极工细,以浙江浦江县编织的最为多样。

蒲葵扇作为植物的叶片扇的原始状态,逐渐添加了人工元素,不仅将编织工艺添加了进去,各种织绣、画染、装潢手段逐步增加。有的还作为贡品进入宫廷。

在紫禁城中,作为贡品的蒲扇一改平民装束,变身豪华,如那里收藏的蒲扇被装上象牙、贴上玳瑁、镶上蜜蜡、换上湘妃竹柄,立刻变得雍容华贵,光彩照人。

18.jpg

蒲扇进宫,说明它的普及性向高端进军。在以前的各种出土文物中,从未见到过蒲扇,估计这样普及之物不会有谁带到棺材里去。在唐宋以来的后世绘画中有大量的羽扇、纨扇、麈尾出现在画面里,唯蒲扇始终不见身影。让人意外的是,在雍正皇帝的《行乐图》中,竟然有他手持蒲扇的画面。

前文所述的《行乐图》,现存世最早的是《明宣宗行乐图》、《明宪宗元宵行乐图》。而清代皇帝康熙有一幅《戎装图》,乾隆有郎世宁绘画的《弘历观画图》。“变身”最多的是雍正皇帝,他有一套册页《胤禛行乐图》,共14页,各描绘一个故事,分别着古装、儒服、道装、佛衣、戎装等不同服装。

最奇特的是一套《雍正耕织图》,这好像是“正能量”的劝耕劝织图,图中有三处出现蒲扇,一是一位老妪持蒲扇扇炭盆之火,一手在擦汗;另一老翁腰插蒲扇在薅苗插秧;最后是一个一身“短打扮”的老农(系雍正本人形象),右手拿蒲扇似在遮阳观望,皇帝亲执蒲扇就是一个亲民的关心农耕的形象。蒲扇在这个画面中起到一个亲民的道具作用。

(来源:内江新闻网、中国科学院、天津日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