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全集》
整整三个月前的9月6日,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我国第一部针对一个大型石窟群编写的全面考古报告集《大足石刻全集》正式面世。三个月过去,这部客观、全面、系统地反映大足石刻现存状况的考古报告、学术巨著就已经成了全国学习的经典案例——12月6日,2019年全国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高层论坛在重庆大足举行,《大足石刻全集》作为优秀代表出现在了现场分享中。
“我从未奢望过现在的人一定会去看这套书,但百年之后的人研究大足石刻时一定会看,哪怕其中有误它都是最重要的资料。”《大足石刻全集》主编、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在现场这样感慨到。他同时也希望这部巨著能成为大足石刻千年传承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国专家齐聚大足探讨地方文献发掘
本次2019年全国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高层论坛是由目前国内唯一一份图书馆行业报《图书馆报》主办,重庆出版集团和大足石刻研究院承办。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图书馆界、出版界的专家和代表近100人齐聚现场,在“发掘地方文献,打造优质馆藏”的主题下,就地方文献收集、保护、开发现状等展开了深入探讨。
12月6日,《大足石刻全集》主编、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在论坛现场分享了全集的编撰情况和内容价值
其中,上海图书馆采编中心副主任任国祥就在名为《痛点与路径:全媒体时代与地方文献建设》的主题发言中提到,多媒体时代,地方文献的建设也应该注重融合、借鉴全媒体的方式、方法。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倪俊明则在《让珍稀文献重生,助乡土文脉绵延》的主题发言中表示,发掘好地方文献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它其实是区域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正是有赖于历代藏书家、文人学者、书院书局对乡邦、地方文献的收藏保护。
郑州大学图书馆馆长助理赵长海和重庆图书馆副馆长王宁远也分别带来了《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地方文献的发掘、研究与服务》的主题发言。
《大足石刻全集》成了优秀代表案例
专家发言后,本次论坛迎来重头戏。现场将《大足石刻全集》作为地方文献资源的优秀代表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认为它的出版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大足石刻全集》主编、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也借此机会分享了这部巨著从构思到诞生的诸多细节。
《大足石刻全集》主编、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在论坛现场做分享
1982年,黎方银刚从四川省旅游学校毕业就进入了大足县文管所工作,距今已有37年。作为一个和大足石刻打了37年交道的资深研究者,黎方银看大足石刻自然更深入。“它和惯常给人礼拜的佛像不同,其中包含了非常多的小故事,但又讲的都是如何为人的大道理,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社会教育作用。”黎方银说,如果从建造、技术角度说,大足石刻又体现了建筑力学、排水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传承千年的大足石刻研究专著这样一路走来
据黎方银介绍,大足石刻在1980年代之前其实一直可以用默默无闻来形容。在此之前,仅有两个大事件值得被记住:1940年代,先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来拍过照片(已收录进《大足石刻全集》),并于1947年在美国演讲中国唐宋雕塑时专门讲到过;1945年,大足石刻才迎来了首次文物考察。
1980年代以后,率先诞生的是大足石刻内容总录。“它是一个基本指引,让大家知道了石刻主要内容。”进入1990年代,针对石刻文字不断风化的状况,黎方银和同事花了3年时间对大足石刻的文字进行了拓片,最后出版成了大足石刻铭文录。“后来,1990年代做的拓片都被列为了文物。”
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黎方银和同事又越发觉得有必要展开大足石刻考古学研究。这也成了编撰《大足石刻全集》的最初想法。
“做起来之后,才发现很多环节的难度超出了想象。”黎方银说,比如作为考古学报告要还原大足石刻各洞窟、造像,文字、拓片、照片和附件都应该是科学严谨的。“但一开始拍图就难倒了我们。像北山的245号龛,按最初的办法两个人要整整一年才能测绘完成。”黎方银笑称,照此进度,可能自己80岁时《大足石刻全集》都做不出来。这之后才引入了多基线近景摄影测量和3D扫描等先进技术对龛窟进行拍摄扫描,采集数据。
参与《大足石刻全集》编撰的工作人员正在拍摄工作中
“我们看到的文物终究会消失。”在黎方银看来,《大足石刻全集》的出版也是让它延续、传之于后世的另一种方式。黎方银很感慨地说:“我从未奢望现在的人一定去看这本书(《大足石刻全集》),但百年后的人研究时一定会看,哪怕(后面证明)有误它都是最重要的资料。我在大足石刻工作37年来的一个梦想,今天实现了。”
只看《全集》就能“数清”千手观音的手
“《大足石刻全集》出版具有开拓性意义。为一般读者、研究者提供了不到现场就可以研究大足石刻主要遗迹的条件。这对保护研究旅游推介都有重要意义。”论坛最后,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教授李崇峰详细分析了《大足石刻全集》的学术应用价值。
李崇峰说,在《大足石刻全集》出版前,有关中国石窟的考古报告只有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日本学者编写的《云冈石窟》。“现在要研究云冈石窟,它也是一部最重要的资料。这说明做好有关石窟的考古学报告是可以传世的。”
在李崇峰看来,《大足石刻全集》的读者面也非常广泛。“对从事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考古、艺术、建筑、服饰、中外交流等等的研究者来说,都应该是一部必读书。”对普通读者亦然。“比如最为大家熟知的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大足石刻全集》中就分了四节,就位置、形制、造像等进行了全记录。大家真到了现场,还可能因为时间光照不同、高度角度差异而看不清楚。”李崇峰特别举例说,像千手观音的“手”到底有多少只?“有笼统说1000只、800多只的,有说1007只的。《大足石刻全集》里确定了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共有830只手,这就解决了很多相关问题。”
《大足石刻全集》小档案
《大足石刻全集》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由重庆出版集团、大足石刻研究院联合编撰出版,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学者、科学家共同参与完成,前后历时14年。
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大足石刻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5处石窟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和整理。全书共计11卷19册,版面文字 1200 万字,包括记录文字 252 万字,图件 3539 张,图版5170 张。其中还包括了由中国营造学社及杨家骆、梁思成先生等所拍摄的140多张珍贵历史影像。目前,该全集为我国针对一个大型石窟群编写的第一部比较全面的考古报告集。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文字/视频 裘晋奕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